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稳物价措施初见成效 全年价格总水平可控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秦菲菲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3日

在翘尾和新涨价因素双双走强影响之下,6月份我国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昨天表示,预计6月份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份。这意味着,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极有可能将创下35个月以来新高。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坦承,下半年粮食价格仍将保持温和小幅上升的态势。由于猪肉价格涨幅大幅度低于生猪价格涨幅,近期价格连续走高的猪肉价格后期可能还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随着国家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发挥作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将高位回落,全年价格总水平将在可控区间运行。

⊙记者 秦菲菲

6月翘尾或达全年最高值

今年前5个月,我国CPI持续高位运行,5月份同比涨幅达到5.5%,加上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旱涝灾情,生猪价格持续攀升,各方对下半年价格走势的担忧加剧。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22日就价格形势答记者问时指出,由于去年下半年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多,对今年的翘尾影响很大,这是今年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较高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今年前五个月的翘尾分别为3.7、2.6、3.2、3.1和3.2个百分点,占当月CPI同比涨幅的75.3%、52.6%、59.4%、58%和58%。

“预计6月份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份,这也是因为翘尾将比5月份增加0.5个百分点,达到3.7个百分点的全年最高值造成的。” 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指出。

新涨价因素可控

在翘尾因素走高之下,新涨价因素也有增无减,这让市场对CPI走高的担心有所增加。

商务部最近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6月13日至19日)重点监测的食品价格中,除了蔬菜外,其他监测品种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特别是肉类和水产品涨幅明显。其中,猪肉单周价格上涨4.8%,连续的上涨让猪肉价格已经达到2008年以来的高点。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食品价格的走势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CPI的运行,猪肉、鲜蛋和水产品已代替前期的鲜菜成为CPI最后“登顶”的推手,预计6月份CPI将达到峰值,同比涨幅在6%左右。

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指出,当前生猪价格同比涨幅很高,这是客观事实。但同比涨幅高,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猪价过低造成的。并且,当前生猪价格与2008年3月份的价格基本相当,是近年来的高点,但仍处于合理区间。从后期走势来看,生猪养殖效益的好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增加后期市场供应,进而有利于猪价稳定。

对于4月份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遭遇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影响的担心,发改委人士说,前段时间,发改委派出多个调研组到实地了解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近期的旱涝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有限,引发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

“今年以来,新涨价因素尽管也在增加,但由于反映新涨价影响的环比涨幅从1、2月份的1%、1.2%回落到-0.2%、0.1%和0.1%,趋势是收敛的。这说明国家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价格较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发改委人士指出。

稳物价措施效果显现

事实上,有关部门始终高度重视物价稳定问题,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又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指出,当前货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5月份人民币新增信贷5516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1005亿元;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M2)增速回落至15.1%的合理水平。

另外,重要商品供应得到较好保障。蔬菜生产明显恢复,夏粮取得较好收成,通过组织补库和择机进口,国家粮食库存有所增加;加强了煤电油气运调节,实施有序用电措施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用电用油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此外,物流成本有所降低。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对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用水、用电价格实施了优惠价格政策。正在开展公路收费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行为,将逐步降低偏高的物流费用。

这些措施都使得市场和价格秩序进一步好转。发改委价格司人士指出,当前的价格上涨是国际性的,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价格总水平较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下半年由于翘尾因素快速回落,新涨价因素继续得到遏制,CPI涨幅将高位回落,全年价格将在可控区间运行。”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