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1日
一栋栋新厂房拔地而起,一辆辆满载铜材、原料的大货车繁忙进出。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工业重镇贵溪,所到之处,看到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铜工业基地,也是新兴的节能照明产业基地,更是江西首个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首个拥有超千亿元产业的县(市、区)!
“十一五”期间,通过项目驱动、产业聚集,贵溪市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去年财政总收入达26.51亿元,年均增长21.5%。
在这份给力的成绩单背后,是市场大潮的惊涛骇浪和柳暗花明。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贵溪的工业支柱铜产业遭受了巨大冲击,财政收入直接损失达10亿元以上。但倔强的贵溪人并不泄气。他们科学应对,埋头苦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短短两年时间,贵溪早已冲破危机的阴霾,稳居江西县域经济的第一方阵,走出了一条工业转型的发展之路。
项目驱动做出铜产业大文章
“十一五”期间,贵溪抓住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的契机,提出发展重点在工业、出路在园区、突破在招商的发展思路。该市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按照“上下扩张、两头延伸”的思路,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着力培育铜产业“块状经济”,倾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和铜产业物流中心。
项目就是发展,项目就是财源。贵溪把找项目、谈项目、建项目、服务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主要领导先后十多次带队前往香港、广东、浙江等地,拜访国内铜加工业的领军企业,推介贵溪的产业优势和当地发展铜产业、建设铜都的构想。全市组建20多支招商小分队,紧盯龙头企业和大项目,频繁开展项目洽谈,以诚意感动客商。近年来,红旗、凯安、世茂等国内铜产业巨头纷纷抢滩贵溪,以铜加工为主导的地方工业逐步成为贵溪财政税收的主要支撑。
和省内其他工业园区不同的是,贵溪市工业园区有半数企业都是由乡镇引进的。贵溪解放思想,创造性提出“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优惠政策,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和目标管理机制,引导鼓励乡镇发展工业经济。
根据这一政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市财政负担,而落户园区企业产生的税收则归招商乡镇所有,从而大大激发了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形成各乡镇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态势。去年,贵溪全市乡镇财政收入达9.78亿元,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均超千万元,并涌现出了白田、樟坪、滨江3个亿元乡。
大项目纷纷落户,让贵溪工业园区实力迅速壮大。园区投产企业已达74家,其中七成是铜企业,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8亿元,进入全省十强园区行列。如今,贵溪市铜加工能力达100万吨,产品有铜杆、铜线、铜管、铜板带、异型铜材等200多种,形成了从废杂铜拆解回收、铜冶炼到铜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铜都”。
建“流动矿山”破解资源瓶颈
随着江铜集团铜冶炼能力达到90万吨,以及本地铜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贵溪每年的铜原料需求量在120万吨以上。在产能迅速提升之后,自身并没有任何铜矿产资源的贵溪市,如何破解原料瓶颈,是发展铜产业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为此,贵溪在迅速做大铜产业总量的同时,通过建设铜拆解园区,从废品中“淘宝”,抢占铜原料保障的战略制高点。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鹰潭市和贵溪市通过积极争取,获批建设我国内陆地区首个进口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区。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8.6公里道路建设和1800亩场地平整,硬是在红石岭上建起了一个工业园。2010年,鹰潭\(贵溪\)铜拆解加工区正式投产,已吸引了16家拆解企业入园,协议投资32亿元。按照一期工程年拆解70万吨的产能测算,每年可从中回收14.8万吨铜金属,所提供的资源量相当于一座大中型铜矿!铜拆解加工区管委会副主任江承航说:“我们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流动矿山,而家门口就是大市场。”
为与铜拆解加工区配套,贵溪与宁波港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一座不靠江不靠海的陆上港口。通过“无水港”物流中心项目,鹰潭\(贵溪\)铜拆解加工区在全国首创了上海-九江-贵溪水陆联运通关模式,年通关量可达到5万标准集装箱,吞吐货物500万吨。这样一来,来自全球的废旧机电产品,不用经过沿海通关,就可直达贵溪,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
铜拆解加工区和“无水港”建成后,贵溪铜产业链实现了向上游的快速延伸,铜资源也从“无”到“有”,为铜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双引擎”凝聚发展后劲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铜价暴跌及国家资源政策调整,给贵溪地方工业带来巨大冲击,曾连续6年占据的全省县域经济老大哥的宝座也拱手让出。粗铜加工比重过大、非铜产业比重过低、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是贵溪人痛定思痛之后发现的自身存在的问题。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贵溪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积极应对,提出实现铜价格损失铜总量补、铜加工损失铜贸易补、铜产业损失非铜产业补,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全力帮助企业化解危机。为解决铜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周转难题,贵溪建立了多层次的贷款担保平台,出台增值税退税质押贷款等优惠政策,先后帮助企业融资30多亿元,办理退税贷款2.1亿元。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升级,贵溪的铜产业逐步从生产电解铜、铜棒、铜锭等粗加工产品向生产铜丝、铜板带等精深加工产品转型,铜精深加工量比重从25%上升到60%,铜产业基本实现了转型升级,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避免工业经济大起大落,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贵溪结合本地产业特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把节能照明、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非铜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先后引进了闵氏佳食品、澳深矿业、太阳实业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辐射强的项目。去年,贵溪全市非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实现了市属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节能照明产业一直是贵溪的传统特色产业,拥有相关企业20余家,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体系。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行,该产业已成为前途无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6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白色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与贵溪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购当地龙头企业贵雅照明有限公司。美的集团将投资8亿元,在贵溪打造光源、灯具和电工三大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节能灯3.5亿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成为贵溪工业发展的新引擎。美的贵雅照明有限公司营运部总监陈新江说:“我们有信心,用3至5年时间,把贵溪照明产业基地建成中国最重要的节能灯研发、制造基地,让贵溪成为中国的‘灯谷’。”
如今,一个铜加工与铜贸易、铜产业与非铜产业并进的产业新格局正在贵溪形成。贵溪,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吹响了争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排头兵的嘹亮号角。
本报记者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