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货币政策未到放松之时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李倩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0日

    刚刚过去的一周,被业内称之为中国经济的“数据周”。这一周央行和国家统计局分别公布了5月份经济金融数据。在市场激辩货币政策是否“超调”、稳增长与抑通胀孰为重的背景下,5月份金融数据显示,货币信贷增速继续“双降”,而CPI上涨5.5%,创下34个月新高。也就在CPI数据公布后数小时,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如此来看,尽管5月份信贷和货币增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稳健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显现,但是在当前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尚未到放松之时。

    经济增速适当放缓

    并非一件坏事

    此前由于率先出笼的5月份PMI为52.0%,低于前1月0.9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2.1%,回落1.7个百分点,降至去年8月以来的最低值,虽仍位于临界点以上,但预示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势放缓。而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5%,低于前1月2.5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印证了企业在需求放缓之时降低了生产速度。另外,结合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5月份出口增速降至20%以下,低于市场预期。这些指标都凸显出出口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市场对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的担忧,因此也就有了“政策是否‘超调’、经济是否‘滞胀’”的种种疑问。

    “尽管5月份部分指标出现了回落,但是国民经济总体上仍然在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各界普遍认可:“经济增速适当放缓,对于我们国家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二季度央行问卷调查报告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来自银行家的反馈也与企业家保持了一致。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回升至57%,比上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如果说制造业增长还令人担忧,服务业则带来好消息。汇丰银行和财经资讯发布的5月中国服务业经季节调整的经营活动指数稳健扩张,从4月接近历史低点的51.6回升至54.3,新订单增速也回升至去年10月以来最高。

    控通胀仍是

    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对于经济形势,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给出的判断是,紧缩起效、温和减速,不是“滞胀”、不会“硬着陆”。目前的经济减速,正是去年以来政策持续紧缩逐渐显效所带来的,符合政策调控预期和需要,有利于未来物价水平回落。

    目前的问题是,虽然5月份CPI同比上涨再创新高,但是市场并不认为已经达到顶点,6月份CPI将继续上行的预期强烈。

    引起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仍是食品,近期蔬菜和猪肉价格连续上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持续旱涝急转,都再度加重市场对通胀的担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由于CPI构成要素中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此起彼伏,使得短期内CPI上涨幅度难以有效回落,不排除未来几个月CPI同比还会再次创出新高。

    与此同时,欧美推迟货币紧缩政策出台,令下半年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容乐观,“热钱”流入预计仍将保持较高规模。6月16日央行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3764.14亿元,较4月份增长21%,这也是今年以来第四个月外汇占款增量在3000亿元以上。同日,外汇局在其2010年年报中提示套利资金净流入增加的风险。

    在国际热钱持续流入、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策实在难言放松。尽管通胀不是货币政策单方面所能控制的,但如果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不保持稳健状态,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从目前政策的实施看,控通胀仍然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也是多数专家学者秉持的观点。

    稳健偏紧的政策

    有利于结构调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认为,鉴于当前超过70万亿元的货币存量,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方向仍十分必要,稳健偏紧的政策力度将有利于结构调整。

    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或许说得较为直白:决定货币总量多少的最终角色是全年新增贷款7.5万亿元的定论,而这一规模对应经济增长的合理水平是较为合适的,至于中间怎么上调准备金率,都是为对冲外汇占款而来,跟放松还是紧缩基本毫不相关,因此只要蛋糕的总额划定,而这一总额又是合理的,市场就无需讨论总量松紧,剩下的调控细节就只与利益分配有关了。

    如果说,5月份CPI继续走高的背后,有着前两年宽松政策的影响,也是微观层面过热的一个表现。那么,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显然有利于宏观经济“软着陆”。正如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言:“经济增速放缓是政府为了抑制通胀趋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承受力,宏观调控将会半途而废,各种矛盾会继续积累。”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