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顶层》杂志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4日
英国布里斯托尔曾举办过廉价艺术品博览会。图为工作人员在布展时调整油画的位置。
艺术品是人们在满足生活“必需品”之后才有能力享的“奢侈品”。但需求的收入弹性变化表明,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购买商品的档次会逐步升级。
和普通商品的需求规律一样,购藏者对艺术品的需求量,也受许多市场因素的制约。
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消费者需求量的大小受制于多种因素,经济学称之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的种类之一是“需求收入弹性”,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受其收入的影响。依据需求量受收入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将商品划分为劣质品、必需品、奢侈品三类。其中,“劣质品”如旧衣物、旧电器等,需求量会随消费者收入提高而降低;“必需品”如蔬菜、食用油等,需求量会随消费者收入提高而略有增加;“奢侈品”如名贵珠宝、艺术品等,需求量会随消费者收入提高而显著增加。
生动表述“必需品”需求与消费者收入关系的,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
恩格尔在1857 年统计了一百余个比利时家庭的支出数据,他发现:家庭收入越少,食品支出的比例越大;随着家庭收入增加,食品支出的比例会降低。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作“恩格尔系数”,它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
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 为富裕、30% 以下为最富。食品是典型的“必需品”,恩格尔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收入水平者“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支出比例相差悬殊。家庭收入越少,“必需品”支出比例越大;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必需品”支出比例减少,而“奢侈品”支出比例加大。
正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普遍较高,造就了大众化的艺术品消费。
且以美国为例。2007 年,美国人均年收入为3.76 万美元、世界排名第4。因为美国中等收入者用于食品等必需品的支出,仅占总支出的很小比重,艺术品等奢侈品的消费成为常态。大多数普通美国家庭都陈设有装饰性油画,仅2006 年,美国进口的装饰用油画就高达40亿美元。美国城市化很高,都市地区人口占绝大多数,许多城市分布着规模不等的画廊,经常会有市民流连其中,间或扛一幅画回家。
而在中国,由于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看似红火的艺术品购藏其实很局部。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半, 至2008 年,13.3 亿总人口中有7.21 亿在农村。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2009 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515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993 元、恩格尔系数为41.0%。这意味着,农村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1600 余元,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仅2300 余元。食品与衣着、居住、交通通信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之和,已达总支出的77.0%,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8.5%、仅为341 元。算来,能用于购藏艺术品的支出几乎为零。
另外的6 亿多城市人口, 状况也不乐观。2009 年,国内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 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2265 元、恩格尔系数为36.5%。城镇居民的人均食品支出近4500 余元,可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不足8000 元。食品与衣着、居住、交通通信等生活必需品支出之和,达总支出的70.7%,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12.0%、仅为1472 元,能用于消费艺术品的支出同样不多。即便城镇中10% 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总消费性支出也只有29004 元,文化教育娱乐占14.2%、仅为4116 元。可见,在大多数中国城镇家庭,艺术品也不能成为必需的消费品。
在并不普及的艺术品消费中,品质仍有高下之别。
统而言之,艺术品是人们在满足生活“必需品”之后才有能力享受的“奢侈品”。但需求的收入弹性变化表明,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购买商品的档次会逐步升级:“劣质品”逐渐减少、“奢侈品”逐渐增加。同理,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所需艺术品的品质也会水涨船高。据此,不妨将艺术品划分为“劣质型艺术品”、“必需型艺术品”、“奢侈型艺术品”三类。
目前,大多数国民的艺术品消费处于“劣质型”。
最典型的“劣质型艺术品”,当属各种粗劣的赝品。赝品盛行是中国艺术市场的顽疾,据估计,拍卖市场上的一半拍品是赝品。资深人士断言,已上拍的数千件徐悲鸿作品中,真迹不足5%。在普通画店,仿制的名家名作更举目皆是。赝品的泛滥,除鉴定乏力和商家恶意操作等原因外,也与庞大的赝品需求有关。一些解决了温饱的居民有意为居室增添摆设,但苦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品质很差的赝品。他们知假买假,是看中了赝品的低廉价格。曾有一幅托名徐悲鸿的中国画立轴,拍卖成交价竟仅为2000 余元,而地摊上的印刷品《清明上河图》仅售数十元。
当然,少数富裕家庭的艺术品消费已经升级到“必需型”。
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者把购买艺术品当作时尚,家庭陈列有档次的艺术品成为“必需”的消费,这便是近年市场兴起的“买得起的艺术”。“买得起的艺术”多为普通艺术家原作,也有高质量的名作复制品,品种包括油画、摄影、雕塑、版画等。在海外,“买得起的艺术”因价格较低,市场庞大,交易量远大于高价艺术品。伦敦“廉价艺术品博览会”上每件艺术品的价格在3000 英镑之内,纽约“买得起艺术博览会”上每件艺术品的价格在100-10000 美元之间。
在国内,消费“必需型艺术品”的主力军主要是企业主和白领群体。《上海证券报》的调查显示:7 成艺术品消费者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2 成年收入在10 万-100 万;6 成艺术品消费者的接受价位在1 万元以下、2 成的接受价位为1 万-5 万元。他们购买艺术品主要目的是装饰家居,7 成以上消费者会把艺术品挂在客厅或卧室,并长期收藏,而以投资为目的者仅占25%,把作品放在库房封存起来得仅有4.3%。
然而,国内的“奢侈型艺术品”消费者,尚属凤毛麟角。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富裕阶层的个性化和身份认同需要。至2007 年底,国内拥有100 万美元以上资产的富人已达41.5 万,他们平均拥有财富达510 万美元,奢侈品消费遂成国内新兴热点。2009 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25%,跃居世界第二。不同阶层的奢侈品标准各异,工薪阶层的奢侈品可能是一瓶香水、一辆汽车,而富豪们的奢侈品可能是豪华游艇、顶级艺术品。
遗憾的是,尽管国内艺术市场天价频现,但其中大部分买家的动机,并非消费而是投资。在经济学中,消费指将产品用于满足生活需要,是经济活动的终端环节;而投资指以当前的财产累积求取未来的收益。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许多买家由房地产和证券市场转战而来,他们将艺术品看作“挂在墙上的股票”,购买目的是倒卖获利。能够消费得起“奢侈型艺术品”的,既要具有鉴赏能力,又无需利用艺术品赚钱,才是真正的高端藏家。
(《顶层》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