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0日
本报讯(记者宋海峰)今年,我省遭遇了罕见的春夏连旱;6月4日至8日,我省又遭受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造成局部地区旱涝急转,给全省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据6月7日农情调度,全省农业损失达23亿元。各地积极抗灾救灾,力争早稻损失晚稻补,渔业损失农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减少农民损失。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地紧急动员,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减轻旱灾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12亿元,抗旱设备41万台次、抗旱人力78.27万人次。各级农业部门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迅速行动,科学应对。省农业厅已派出11个农业抗灾减灾工作督导组,分赴各设区市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各地根据旱涝灾害的不同影响,分类指导,科学施救。对前期受干旱影响的水稻,抓住近期降雨的有利时机,抓紧稻田翻耕、抢栽抢插,加强中稻生产组织,力争在6月底完成中稻栽插任务;对近期受涝影响的水稻,尽快抢排积水,洗苗扶苗,开沟控水;对因涝而无法栽种中晚稻的田块,利用水源条件发展水生蔬菜。同时,各地及时修复水损栏舍,积极补栏,切实做好病死及溺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为促进渔业生产恢复,各地加强渔业养殖结构调整,采取“稀养速成”等方法,大力增养鲫鱼、黄颡鱼、泥鳅、龟鳖等小体形、高效益品种,增加水产品供应和渔民养殖收益。同时,积极做好苗种繁育、调配工作,及时发布可调剂的苗种信息。各级农业、渔业部门在加快恢复渔业生产的同时,组织修复水毁池堤、进排水渠道等,对干涸鱼塘及时消毒,做好水质检测,防止灾后疫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