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江西经济新闻 >> 正文内容

在转型发展中绿色崛起——新余市赶超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3日

    清晨,当赣西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露出第一缕曙光,无数年轻的面孔汇聚成滚滚人流,奔向高新区各个工厂,奏响一曲生动的产业发展乐章;入夜,徜徉于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树影婆娑,游人如织,城市显现出生态优美、闲适宁静的一面。

  以工业立市为本,坚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刻画出新余最靓丽的城市面孔。

  这是一座在转型发展中奋力赶超的城市。这是一座在转型发展中推动绿色崛起的城市。以产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以生态建设提升城市转型发展水平,新余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嘹亮号角声中,塑造了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赶超沿海发达地区的生动样本。

  致力于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新余,正在完成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传统“钢城”从“一钢独大”逐渐过渡到以科技为支撑的新能源、新材料和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多元发展”,从“人口小市”向“产业大市”转变,从工业城市向“生态新城”转变。

  “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国家森林城市”两顶“桂冠”的加冕,印证了她令世人瞩目的华丽而成功的转身。

  新余,走在科学发展的春天里。

  产业转型——华丽转身的基石

  2005年在新余注册成立,2007年赴美国纽交所上市,2008年销售收入逾120亿元,2010年又突破200亿元。谁能想到,赛维LDK公司能有如此的爆发力和成长性,并进而引领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余的“一号工程”。

  打破单一的由钢铁工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改变城市产业单一、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是新余城市转型的发展关键。而新能源产业的出现,对新余而言,就如太阳的光芒一样,有着源源不绝的吸引力和驱动力。

  它的“无中生有”、异军突起,成为外界争相关注的焦点,短短几年时间,人们惊喜地看到,新余已经形成了“硅料—铸锭—硅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和钢铁三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兴工业体系。新余加快城市转型已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新余出口商品结构逐步由以传统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为主转变,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9.13亿美元,为2005年的135倍,占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7.24%上升至45.3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3%上升至33.7%,其中仅新能源产业出口值就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90.66%。201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20亿元,注册企业70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今年1至4月,全市太阳能用硅片出口24417万美元,占该市出口总值的48.2%,比钢材出口35.7%的比重高出10多个百分点。

  在抓经济转型方面,新余无疑有着先人一步的超前眼光和战略胆识。

  从2008年开始,新余就正式提出建设新能源科技城,随着2009年11月“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称号的加冕,新余的经济转型之路正像当初预想的一样越走越顺,成效日显。

  在新钢着力建设高附加值船板、电工钢、金属制品三大精品基地的同时,新余举全市之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光伏产业为核心,以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风电设备产业、节能减排设备为补充的“一大三小”的新能源产业格局,新材料产业也迅速跟进,目前已有8家新材料企业,锂材料、镍材料、石英陶瓷坩埚等技术在国内乃至全球具有比较优势。

  据统计,新能源、新材料和钢铁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占新余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8.5%。新余不再是仅仅倚重钢铁打天下的“钢城”,而是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

  梳理新余的产业发展之路,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正展开一场新的“急行军”。继2010年三大产业以975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78.5%,其中新能源产业以330亿元超过三分之一后,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力,目前已有在建项目27个,总投资720亿元。“十二五”期间,新余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计划实施新能源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500亿元以上。至2015年,除支持赛维、新钢主营业务收入过600亿元外,新培育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将钢铁、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打造成三个千亿产业。

  科技支撑——城市转型的保障

  “新余的转型发展,没有科技做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说。科技的创新在新余以产业转型促城市转型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针对本地科技实力相对较弱的现状,新余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实施科技创新“543211”工程为主线,新余全力主攻5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办好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建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实施20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培育10个创新型企业,组建1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居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6.95%提升至15%。

  成立于2005年的江西江锂公司,正在实施一个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年27.5亿元到2015年1000亿元跨越的“五年计划”,这个看似有着巨大难度的宏伟目标,在江锂人牢牢把握的创新能力这一“独门秘籍”支撑下,今年预计将突破百亿元规模。

江锂公司专职党委书记段鹏介绍,近几年,公司成功研发出红土镍矿“高温常压湿法”提镍生产工艺,成为国际首创,已形成1万吨电解镍生产能力,公司今年计划投资12亿元新上的电解镍扩能技改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金属镍工艺流程可由18小时缩短为5小时,产能由1万吨提高至3万吨。

  和江锂一样,赛维、赣锋锂业、华电等一批新兴产业代表企业纷纷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重拳发力,赛维公司申报的50余项专利已有10项获得授权,起草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片》和《太阳能及多晶硅块》两项国家标准成为行业标准;赣锋锂业在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后,又将眼光投向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华电公司、力德风电先后参与了螺杆膨胀动力机和风电机组低速永磁同步发电机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制定。

  科技支撑转型,人才的作用显而易见。国际精英新能源新余创业行、院士专家新余行以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等25名顶尖专家受聘新余市政府顾问……近年来,新余以前所未有的大动作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在赛维公司,汇集了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德国等全球各地的专家。高峰时期,每年有2000人次左右的技术人员往来于新余和全球各地。外界赞叹:一座内陆小城,念活了“人才经”!

  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是新余构筑科技支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与中国工程院、上海交大、武汉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大产业多项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得以第一时间在新余孵化;借举办“2010年新余国际精英新能源创业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余行”活动,新余建成了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个院士工作站。依靠外力,新余先后申报建立了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中心,组建成立了开昂新能源研究所、赛维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研究中心力德风电研究所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新余未来5年的科技规划中,全市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将达到3.5%,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高新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比重将超过60%。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引领着新余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生态建设——转型发展的绿色理念

  5月底,新余当地媒体拍摄到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有野鸭嬉戏出没的图片,这一消息让众多市民感到高兴和欣慰,并引起网上热议。作为一个近城公园,孔目江这一城市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善,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余这座传统工业城市与“国家森林城市”的相得益彰。

  新余是典型的新型工业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一度带来环境的恶化。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新余的执政者保持了难得的绿色发展理念,每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为全市上下雷打不动的植树日。2008年底,新余提出用3年时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一出,短短两年多以来,全市城区植树量超过1983年新余复市以来近30年的总额。2010年4月,新余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我省目前唯一的一个国家森林城市。

  新余对绿色的渴望和追求,不停留在口号上。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说:“宁可少修一条路,暂缓上一个项目,也要把新余绿化优先搞起来!”2008年以来,新余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创建森林城市预算经费,用于造林绿化、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超过300亿元。全市新造林面积48.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3.8%提高到5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1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城区绿地覆盖率、绿地率近50%,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33处。继投资5亿元建成我省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后,新余又大手笔投入30亿元建设袁河生态治理工程,投资1.2亿元实施仰天岗森林公园改造建设工程,并改造、兴建了抱石公园、北湖公园、仰天岗纪念广场等一批休闲绿地、街头公园,满足了市民出行500米有公共绿色空间的要求。

  翻看新余的城市森林规划,绿色之风扑面而来。《新余市城市森林总体规划》、《仰天岗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新余市生物多样化保护规划》等多达6个的绿色规划,使新余的生态建设彻底告别了以往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局限性。以“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森林兴城”等重点工程为载体,新余相继实施了“百万树木进村入户”、“百万树木进城入院”、“百万亩高产油茶”等城乡统筹项目。在“中国夏布之乡”分宜县双林镇,随着全省第一个乡村湿地公园的建设,周边农民将体验到在家门口逛公园的感觉。

  本报记者黄敢 徐国平 邓爱勇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黄敢 徐国平 邓爱勇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