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0日
题记: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不仅为赣州市带来一座座高楼大厦,更带来了生活垃圾这个“清”不完的烦恼。据统计,我市日产城市生活垃圾量高达2278吨。“照这个速度,我们未来可能遭遇‘垃圾围城’。”一位环卫工人的话道出这个城市的隐忧。
生态赣州的需求、环境保护的压力,如何为生活垃圾找到合适“归宿”,切实解决城市“脏乱差”问题?赣州正在积极开展探索与尝试。
向“垃圾围城”说不
——赣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扫描
□记者张惠婷 特约记者朱华荣 文/图
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水上环卫所,并在近期添置4艘专业水上环卫保洁船,水上保洁逐步走向规范化、自动化。
1 “垃圾大军”兵临城下
距赣州中心城区10公里的沙河垃圾场,是赣州最大的生活垃圾消化地,每天有超过500吨的垃圾在这里最后落脚。
这个垃圾场于1999年5月开始“服役”,原设计日垃圾处理能力为214吨。如今,总库容190万立方米的场区,差不多被庞大的垃圾山填满了“肚子”,预期18年的服务年限将大大缩水。场长王礼平告诉记者:“目前,垃圾场已填埋生活垃圾170多万吨,再过一年,就会因为‘吃不消’而提前下岗。”
沙河垃圾场告急的背后,是赣州垃圾数量的一路攀升。市环卫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赣州的垃圾总量正以每年12%至15%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每天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高达2278吨。2278吨有多少?“可以装满300辆左右的垃圾运输大卡车,满载垃圾的运输车前后排列起来可以绵延两公里。”市环卫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一边是垃圾产量日益“增肥”,一边是垃圾处理场不堪重负。据了解,全市各地目前正在运行的垃圾场有17个,其中简易填埋场5个,堆放场10个,能达到卫生填埋标准的只有两个。就是这17个配套设施不甚完善的垃圾场,肩负着每天2278吨生活垃圾处理重任。“垃圾围城”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潜伏在城市身旁。
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出路,赣州不能再等。
2 新建18个垃圾处理场解困局
目前,我市各地的城市生活垃圾均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后,送往当地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由于过去国家对垃圾场的建设标准较低,人们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意识不强,这些起建较早的垃圾处理设施,多数对垃圾采取简易堆填,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不仅使堆放区域气味难闻,还使垃圾渗滤液流入周围水体和土壤后,埋下污染隐患。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生态赣州建设的推进,垃圾处理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市着力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步伐,垃圾无处安放的窘境将大大缓解。
在南康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每天180吨的生活垃圾从南康市区运到这里,进行推平、洒药消杀、覆土填埋;垃圾填埋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经多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一池清水,可直接排到池塘里养鱼。据南康市城管局副局长、环卫处处长钟俊丰介绍,该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可达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工艺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
据悉,除南康新垃圾场去年6月建成外,我市各地还有17个新垃圾处理场齐头并建,其中10个已开工,赣州市第二垃圾场等7个垃圾处理场正在进行可研编制、环评编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这些垃圾处理场均按国家最新标准设计、建设,且大多采用较先进的卫生填埋、水平和垂直防渗等处理工艺,建成后将大幅提高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同时,我市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等方面想办法,使各种环卫装备不断完善。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开展以来,市环卫处在赣江片小街小巷、居民聚集区试点投放了360个带盖新型垃圾桶,关闭原有小街巷、居民区简陋垃圾池,避免垃圾露天堆放对居民的影响。428个分类果壳箱、23辆新型电动垃圾收集车、4艘专业水上环卫保洁船全新亮相,使垃圾收运更加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