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将军一生传奇永葆朴素本色 访上将萧华外甥刘衍林

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0日

将军一生传奇 永葆朴素本色

——开国上将萧华外甥刘衍林访谈录

○黄晓明 记者周善汉 见习记者朱国操

  1985年8月,开国上将萧华在北京逝世。20多年过去了,将军的英雄事迹和对家乡的无限情怀依然被家乡人津津乐道。5月12日,记者来到兴国,与当地党史专家一起,几经周折,在该县埠头乡找到了萧华的外甥刘衍林。接受记者采访时,忆起将军的殷殷嘱咐,刘衍林一度潸然泪下。

  【人物档案】

开国上将萧华

  萧华(1916年1月-1985年8月),兴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

  1916年1月21日生于兴国城区。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和特务营政治委员,第十师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8月在北京病逝。

  萧华是一位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杰出将领。让他的英名长留人间的,不仅是“红小鬼”的大器早成,还有他那史诗般的光辉篇章——《长征组歌》。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萧华和他的组诗: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

  革命英雄的普通情怀

  萧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2岁参加革命,18岁就率领少共国际师开始了长征,39岁被授予上将军衔,48岁时又写下了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长征组歌》。然而,在刘衍林看来,舅舅英雄形象的另一面,却是对亲人要求严格、对家乡非常牵念的普通情怀。

  刘衍林第一次见到舅舅,是在1980年正月。当年,刚过完春节,时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的萧华邀请刘衍林一家前去兰州相聚。刘衍林记得,他和母亲带着几袋红薯干和鱼干,从正月十五出发,一直到正月十九早上才到达兰州。

  刘衍林母子到达兰州时,萧华将军正在北京开会,但他们到达后的接待工作,早已安排妥当。第二天上午,萧华一回到兰州,就前往他们入住的招待所看望他们。亲人相见,无所不谈。虽然公务繁忙,但见到久别的亲人,萧华显得分外亲切,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一聊就是一个上午。在兰州期间,萧华会尽量抽空陪他们。聊起家乡的人和事,萧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家乡的许多人名和地名,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有时,萧华也会亲自当起导游,带着刘衍林母子游览兰州的公园和景点。

  现在,在刘衍林家简陋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1980年与舅舅分别时在兰州机场的合影。让刘衍林永生难忘的是,飞机起飞那一刻,舅舅摘下军帽,对着远去的亲人久久挥手。

  靠工资养家坦言不易

  亲情归亲情,但在原则问题上,萧华丝毫不会马虎。在兰州时,一次饭后散步,年轻气盛的刘衍林向舅舅表达了想留下工作的想法,但此言一出,萧华的脸色就一下子阴沉下来。此后,刘衍林不再提出任何要求,至今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不过现在想起来,刘衍林仍觉得自己当时幼稚,“这样的事根本就提不得”。

  刘衍林回忆,舅舅曾在多个场合对他说,留在家里种田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比干其他工作自由舒适,“想吃什么都可以自己种”。当时,尽管身为开国上将,但萧华仍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曾无意中说起自己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靠工资养家糊口不容易。

  在后人看来,将军当年的“窘迫”并不夸张,勤劳朴素的习惯决定了他一生的清贫。

  最爱吃家乡的米粉肉

  1981年,萧华抽空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回乡之前,萧华就提前通知家人不要花费过多,家常便饭即可。刘衍林的妻子回忆说,舅舅一到兴国就对家人表示想吃米粉肉和红薯干。由于当时正值夏季,家人未能满足将军想吃红薯干的愿望,但一笼正宗的兴国米粉鱼让戎马一生的将军高兴得像个小孩。

  将军对家人说,离家几十年,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想念家乡的美食。战争年代,由于条件艰苦,吃上家乡的美食显然是一种奢望。新中国成立后,又因为担负要职,回乡一次并不容易。将军这次回乡,虽然只在兴国待了一天半的时间,但所有亲朋好友都争着请将军到家里做客,一天时间差不多吃了60顿饭。

1980年,萧华(右二)与刘衍林(左一)在兰州机场合影。

  学习先辈优良品德

  采访结束时,记者和刘衍林进行了对话。话语中,这名身为将军外甥的农民认为,今天的人们还要学习和继承革命先辈大公无私和勤劳朴素的品德。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通过跟萧华将军的接触,你认为将军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刘衍林:人格魅力。虽然与舅舅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每一次相见,他都叮嘱我们要好好做人,珍惜眼前。

  记者:原本想请将军给你安排工作,而将军却没有如你所愿。说心里话,你有误会过吗?

  刘衍林:那时候年少无知,根本体会不到舅舅的难处。现在想来,我完全能理解舅舅的用意。那一代人是出生入死打江山,才有后来的成就,他一定不希望我们不劳而获。

  记者:常有外地的记者和专家来探访将军的往事吗?

  刘衍林:有。我妈妈(萧金凤)在世的时候,能讲出很多关于舅舅的故事。但是妈妈去年过世了。我也听过一些,反正我所知道的都会告诉他们。我也希望通过你们(媒体)的宣传,让今天的人们向先辈学习。

  记者:最该向先辈学习的是什么?

  刘衍林:大公无私和勤劳朴素的品德。我舅舅身居高位,自始至终都保持朴素的作风。包括他的子女和我们,都没有得到所谓的特殊照顾。我是个农民,但我很满足现在的一切。

来源:赣州晚报

责任编辑:黄晓明 记者周善汉 见习记者朱国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