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胡萍 记者罗珺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近日,记者采访了赣州市防震减灾局,请相关专家就此情况进行介绍。
地震是什么?
狭义地说,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塌陷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力也较小。
地震能预报吗?
地球的半径是6371公里,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是7.5英里(12公里),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远不及对外部的认识。有的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地下水、地磁、重力、地形变等微观前兆以及动植物习性异常、气候异常等宏观前兆现象,但是,前兆异常与地震发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同地区、不同介质条件、不同类型地震,其前兆变化有很大差异性,再加上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重复和检验,到目前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震信息是什么,现有科技水平还无从回答。因此,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大体上可以这样概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不能预报所有地震;以年为量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日为量度的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只是地震科技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如何识别谣传?
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防震减灾常识和科学分析能力,就能识别地震谣传,从而避免盲目行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识别地震谣传:
是否具有科学性。那些明显违反科学原理,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必为地震谣传。例如,“某月某日将在某地发生某级地震”的说法肯定是地震谣传,因为当前地震预报水平不可能对地震作出如此准确的临震预报。又如,“地牛翻身”“闰年、闰月”等说法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也必为地震谣传。
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规定和国际惯例。例如,“某某著名专家或研究机构预报的”,这种消息必为地震谣传,因为按我国有关规定,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又如,“××之音”或其他外国报刊报道中国某地将发生大地震之类的消息也肯定是谣传,因为联合国曾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地震预报。
是否属牵强附会或盲目猜疑。例如,有人将天气变化或自然界其他异常现象说成是将要发生大地震的前兆,这类传言也不可信。
另外,当你听到地震谣传后,可以立即报告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部门,不要以讹传讹,做到谣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