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留京指标大减 北京收紧户籍政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1日

    北京户籍政策开始收紧。

  本报记者获悉,今年北京给与非京生源毕业生留京指标名额为6000个,比去年下降2/3。与此相关,整个北京市对于外地户口进京的户籍指标,也有大幅缩减。

  不久前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2万人,已突破2020年规划的1800万目标。

  北京行政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教授马小红告诉记者,如果北京按照之前规划的户籍指标来控制人口,预计下一个10年每年新增加的户籍人口将在10万以下,这比“十一五”每年增加14万户籍人口大幅减少。

  不过,由于目前北京的常驻人口增加太快,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特别是一些常驻的非京籍人口增加快。被严控的户籍人口,其实与整个常驻人口快速增加没多大关系。

  北京市人口所所长尹志刚认为,要控制北京的城市总体人口过快增长,核心还是要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功能应该分散。“但是这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还在于决心。”

  毕业生留京指标减少2/3

  目前北京市已经将各个区非北京籍毕业生的留京指标下发。与去年相比,该指标数字大减。

  比如海淀区今年分配的名额只有1000人左右,比去年2000多人有所减少。而其他区县则下降幅度更大。整个北京今年确定的非京籍毕业生留京指标为6000人,比去年下降2/3。

  上述指标减少仅仅是北京市人事部门控制的户籍指标减少的一部分。目前北京市引进人才的入户指标,以及投资落户指标等也相应有些变化。另外一部分是中央部委单位的户籍指标,预计也会有所变化。

  马小红指出,就目前的北京人口情况而言,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过去控制难度比较大,实际上政府能成功控制的还是户籍人口,尽管过去几年户籍人口也快速增长,但仍是可控的。“这也是下一步能够控制的,如果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规划行事,预计户籍政策将进一步收紧。”她说。

  根据之前国务院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而根据近期公布的普查数字,2010年11月1日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2万人,其中外省来京常住人口为704.5万人,均已超过2020年控制目标。

  2010年11月1日北京全市户籍人口为1256.7万,距离2020年规划的1350万只有93万的距离。按此计算,未来10年每年增长总数只有9.3万人左右。而“十一五”实际户籍年均增长14万人,任务极为艰巨。

  2010年1月,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曾提到,北京每年产生大约14万个左右的进京户籍指标,其中有8万个由中央统筹,剩下的6万个由北京自行支配。

  记者了解到,上述14万指标是外地户口迁入北京的机械增长,非生育导致的户籍的自然增长情况。外地学生进京获得户籍,只是北京控制户籍指标机械增长的一部分,过去几年在2万人左右。其余的是北京引进人才,或者投资获得户口,以及随配偶以及家属迁入等获得户口,此是大头。不过马小红认为,引进人才和随家属迁入获得北京户口难以控制,收紧户籍政策,容易控制的还是学生。

  北京人口所所长尹志刚告诉记者,北京主要能限制自己支配的部分,北京对于中央统筹的可以提出一些倾向性意见,但难以控制。“所以按照规划提出的2020年目标看,下个10年每年新增的户籍指标不到10万,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要突破。”

  此前,在2004年到2010年之间,除了2010年户籍人口只增加了10.9万外,其余的都在15万以上,最多的2005年,增加了户籍人口17.8万。这使得过去5年几乎增加户籍人口100万,未来10年的户籍人口剩下不到100万的增长空间。

  超卖户口价格达15万

  北京收紧户口的政策的确开始起到一些作用,相应部委和央企相关单位的户籍报价也在提升。

  记者在一些大学社区网站和一些网站BBS看到,一些自称是制造业企业和央企相关单位、部委相关单位人士,在叫卖北京户口。

  其中一家称某央企下属的科技公司人士称,对于非京籍毕业生,可以将户口和档案一起解决。到明年会“解约”,然后毕业生档案挂到人才市场。每人收取15万元。

  “收你的钱里也包括你一年的档案代理费。目前户口是挂在公司的集体户上,等你有了房产证就可以把户口迁出来。”这位人士说。

  为此记者咨询北京人事部门,一位负责人士指出,北京市市属的单位是不收取费用的,如果有属于违法。但央企以及中央相关部门属于国家调配的留京指标,北京暂时无权管辖。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