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5日
为孩子织就一张“安全网”
□薛晴予 记者廖福玲
编者按:最近我市个别地方发生学生溺水死亡或失踪事故,这不仅给遭受意外的家庭带来巨大悲伤,而且也给整个社会敲响警钟。孩子的安全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学校的教育、家长的监护、社会的配合,一个都不能少。夏季临近,更需要各方联动,齐抓共管,为孩子织就一张“安全网”。为此,赣南日报选择近年来发生溺水事故的典型案例,请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解读,以期让安全教育更有针对性,让安全措施更加得当,从而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案例一:2011年4月10日,于都县某镇一对王姓孪生兄弟和两位同学一起去学校。走到河边,王姓孪生兄弟中的一个说要游泳过河,同行的一个同学劝说他们不要游泳过河,王姓孪生兄弟不听。同行的同学乘渡船过河,王姓孪生兄弟游泳过河时溺水身亡。
解读:王姓孪生兄弟发生意外,原因在于,一是他们对游泳过河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游泳过河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安全;二是他们有一种逞能的心理,觉得自己要是能游过去,就比其他的小伙伴更厉害。
从这个案例来看,需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建议学校利用家访、安全告知书、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同时,建议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宣传车、宣传栏、宣传标语、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各种载体,广泛地宣传安全知识,特别是要注重利用近期发生的惨痛悲剧进行案例警示宣传。希望通过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家长对子女安全的关注程度,唤起全社会对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支持和配合,齐心协力防范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案例二:2010年5月29日,信丰县某镇李姓两兄弟在上学的路上,看时间还早,就到沙滩水坑边玩耍,结果两兄弟踩到了松沙,失去重心掉进水坑里,两兄弟同时溺水身亡。
解读:这个案例提醒孩子们,不要到沙滩、松土的水坑边玩,以防因踩空或踩到松沙松土掉进去。
这个案例反映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其他部门也有义务、有责任来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建议各地乡(镇、街道)组织村(组)、社区,联合保险公司进行一次地毯式排查,对建设、开发后遗弃的石窟、沙坑、土坑及时进行填埋,对挖沙河段加强管理,在易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域设置防溺水安全警示牌。水利部门对水库、河道管理范围进行安全检查,严禁学生在管理范围内下水游泳。基层派出所要加强对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的巡查。
各地各部门联合齐抓共管中,可以借鉴一些往年的做法,比如,龙南县在容易引发溺水事故的山塘、水库、河边等,设置了写有“7月6日,4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全部淹死!老师忠告: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的安全警示牌。石城县经过摸底掌握了喜欢玩水的重点监护学生名单,实行重点监护。于都县进一步明确以村组、场屋为单位的学生自治管理机构,延伸学生干部作用开展暑期安全自我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各地各部门还要加大投入,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娱乐环境。建议各地广泛开展暑期夏令营、暑期志愿者活动、送文明送科技进社区等活动。同时,建议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多类兴趣特长班,体育中心免费向学生开放,村(居)委会图书室、活动室延长开放时间等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案例三:2009年7月7日,赣县某镇的张某、吴某和几位同学一起到河边玩,张某跑到河流比较湍急处跳水,却不料被水冲走了。吴某心急跳下水去救张某,其他的同学赶忙去报警。最后,张某和吴某因溺水时间过长而死亡。
解读:悲剧的发生值得深思,一是孩子不要到那些比较湍急的河流去玩,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二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学生不要贸然下水去救落水同学。
溺水事故是学生意外死亡事故的重灾区。防止溺水,必须做到五个“严禁”:一是严禁私自下水游泳;二是严禁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三是严禁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四是严禁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五是严禁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孩子们在游泳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游泳时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游泳时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呛水和溺水。不要在生病或健康状况不良时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在游泳中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