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4日
“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一首《点绛唇》总是勾起人们对廊桥的无限遐想。安远永镇桥就是一座美丽的古廊桥,是赣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六大古廊桥之一,更是一座极具浓厚客家风格的古桥,但它却已历经沧桑300多年。那么,随着时间的演变和推进,安远永镇桥的现状如何——
古代廊桥会成遗梦吗?
□黄崇发 特约记者赖世春 文/图
魅力廊桥
自古至今,廊桥在中外建筑和园林景观设计史上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我国,它已经有了约2000年的历史,早在汉朝就有关于廊桥的记载。廊桥又称作蜈蚣桥、厝桥、屋桥、廊屋桥或风雨桥。廊桥既可以保护桥体不受侵蚀,又可为路人遮风挡雨、避暑纳凉,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廊桥有木拱、石拱和平木之分,其中以木拱居多;廊桥的建造工艺极其精湛,比如用木拱做的廊桥,虽然在桥体上根本找不到一枚铁钉,但是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令后人感叹不已。
安远永镇桥,又名五渡水瓦桥、永镇廊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安远县城西18公里的新龙乡永镇村,永镇桥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僧人欧阳融六募化建造。
据当地老人讲,当时永镇桥及桥后的“古驿道”是寻乌与安远通往信丰、赣州的必经之路,更是唯一的交通要道。原来没有桥,商旅和居民来往只能涉溪通行,甚为不便,非常危险。一代高僧欧阳融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发动当地的客家人,大家集资募捐架起这座木构廊桥,让南来北往的商旅们能有个避风躲雨的地方。踏入前门有九级石阶,桥顶门书正楷“永镇桥”三字辉煌醒目。永镇桥长38.5米,宽4.33米,左右两边前后都有两排8根大柱子,柱子周长80厘米,高4米,像四排忠心的勇士守护着永镇桥的安全、平静。两边各有穿插在大柱子中间的横柱,让游人或过渡的人乘凉休息。
桥面用杉木条纵向平铺,廊桥长29.8米,出檐0.9米,距桥面2.6米,屋脊距桥面4米。中开间上檐升起1米,正脊两端设飞椽鸢尾,嘴里含着珍珠。中开间两只大柱之间有两副吸引人的对联,内联:“永现好山水,镇存奇廊桥”,外联:“募缘造桥永记欧公德,乘凉过渡不忘融六功”。上面雕刻左右各两只展翅双飞、金碧辉煌的凤凰,对面设有圆形大窗,从中可观迤逦崎岖的盘山公路。
桥有二台二墩三孔,墩、台用花岗岩条石、石灰砂浆砌建,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俗称鹅胸),墩上用三排杉木纵横交错组成悬臂梁,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整座桥远看犹如彩虹飞渡,近看亭阁生辉,为秀丽的山水增添了一种奇妆异色。桥面与房舍融为一体,它在石质桥墩上架于杉条木,多层横跨桥孔,成为我国古建筑木工技术和石拱桥的完美结合。当地村民说,整座廊桥都只是利用木头之间的镶嵌原理搭建,没用一钉一铆,历经350多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坚固。
小河两岸是密密的芦苇;红的桥、绿的山、清的水,桥下小河映着桥与山的美丽倒影,就像“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乡间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木块,在金色的阳光下,像无数面银镜,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象。
廊桥保护
廊桥中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民间称廊桥为风水桥,取藏水纳风之义,又因其常建于溪尾,取留水聚财之义,廊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民俗博物馆”。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廊桥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也正因为廊桥有其无与伦比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旅游欣赏价值,所以保护廊桥是我们当代人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责任。
木质结构廊桥维护所需资金巨大,动辄几十万元,依靠当地政府投入来保护廊桥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困难很大。安远是国定贫困县,也在尽最大努力进行保护。安远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永镇廊桥,不仅定期进行检查和修缮,而且还委派一名当地村民常年对其卫生、安全等工作进行管理,甚至多次申请上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演变,359岁“高龄”的古廊桥,因古村落的搬迁、古道的湮灭、使用价值退化而处于废弃、日晒雨淋的状态。而木质结构难以维护,缺乏资金年久失修,缺乏统一保护规划,古廊桥周边环境日益恶化。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古廊桥的重任已摆在人们的面前。如果保护不力,历经岁月风雨的古廊桥很有可能成为“遗梦”。
古廊桥是古人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记忆和情感、包蕴着想像与技术、凝固着诗意与智慧,在今人与古人之间,搭建着一座桥,沟通了百年甚至千年的心路历程。针对这种情况,该县博物馆馆长杜丽芳介绍说,安远正在形成有效的廊桥保护与开发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廊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在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古廊桥文化资源进行适度旅游开发。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安远永镇桥的影响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古廊桥的保护筹措一定的资金,形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