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全国25%的温控器从这里输出,全球最大的园林机械生产企业、全省最大的精梳纺织和钙业加工企业纷纷在这里诞生……近年来,一个个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德安这片建设热土上成长、壮大。2010年,该县入园企业达150家,投产企业达9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6家。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税收同比增长都在50%以上。
芳菲四月,春意盎然,记者深入德安工业园区,随处可见一幅幅进位赶超的画面。
扬优成势 矿业经济一马当先
德安县素有“人口小县、矿产大县”的美誉,现已发现锡、锑、铅、萤石、石灰石等20多种矿藏。
为了使这一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德安县确定了“发展矿业经济,开辟工业发展第二战场”的发展思路。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勘查、合理开发、有序管理”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国家项目支持、优惠政策引导、矿权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吸引了大量资本前来勘查开发:积极协助福建天宝集团申报张十八铅锌矿采矿权,促使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打造矿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方圆矿业、海翔钙业、巨石玻纤等企业做大做强,初步形成了以德安工业园区、丰林建材工业小区、林泉钙业小区、吴山有色金属工业小区为主体的“一园三区”产业发展新格局,促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迈进,推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围绕矿产加工产业,该县坚持走延伸链条、精深加工、科学发展之路,瞄准“长江流域最大钙业基地”的目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加快技术改造。在争取到全国碳酸钙专家顾问组的技术支持后,大力发展粉体深加工,以提高资源附加值。江西海翔钙业、江西国机钙业、冠冶钙业等一批碳酸钙深加工企业纷纷落户德安。
项目集群 五大产业欣欣向荣
为推动经济更好发展,德安县加大强工力度,加快园区大平台建设,在扩总量、增容量、盘存量、提质量上求突破,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带动区,项目资金汇集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城区建设样板区。
德安县为纺织服装、机械电器、食品医药、五金建材、矿产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布局和配套政策措施。在土地出让、融资服务、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凸显园区特色。
德安境内的浔阳电子仪器厂曾是国内生产温控器最重要的基地之一,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当地政府引导、扶持下,该县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业基础,让小小温控器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在引进温控器生产企业的同时,该县还注重配套企业的集群跟进,引进了多家生产五金件、塑料件、毛细管、旋转轴等零配件的企业。目前,德安工业园区生产温控器的企业有9家,而为温控器生产提供零部件的上线企业就有14家。
德安县还以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小县到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大县的蜕变。2004年,江西上好佳落户德安县工业园区后,该县积极鼓励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充足原材料。次年,吸引了省级龙头企业九江鸿立食品有限公司前来投资,该公司与7个乡镇的生姜生产基地签订《生姜基地合作协议书》,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实现互利共赢。
相向发展 德安共青比翼齐飞
对于德安、共青城这两座城市而言,融合是必然的选择。
按照省里提出“共青城—德安相向发展”的目标定位,德安县切实做到“发展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目标一个调、两城一条心”,加快两地融合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1+1>2”的发展合力。
工业对接有利于“两城”形成快速崛起之势,更有利于“两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德安县坚持生态立县,大力发展生态型、低碳型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借助共青城纺织服装品牌优势,重点发展立峰纺织、欣宁制衣,做好纺织服装产业的接轨。全面推动义门陈、万家岭、陶渊明故里等旅游资源与共青城运动休闲旅游相结合,开发新的旅游亮点。
基础设施对接,对于提升城区辐射功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去年,德安县从基础设施接轨入手,投资3亿多元启动了共安大道、共安大桥和德安大道建设。共安大道、共安大桥和德安大道是共青、德安两地相向发展的重要配套工程,是连接共青和德安的城市主干道。目前,德安大道和共安大道德安段已经完成了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共安大桥也正在加紧施工。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十二五”期间,德安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县内资源优势,不断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7%。
钱真真 张帆 本报记者练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