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6日
本报记者肖苏萍 刘小荣
10年前,很多人没想到,一片荒凉的红谷滩,如今已成为南昌市的新城区,成为我省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的示范城;
10年前,很多人没想到,南昌市在红谷滩规划建设4.28平方公里的行政中心,而如今红谷滩新区已经基本完成50平方公里的建设,正向78平方公里进军;
10年前,很多人没想到,全省第一个数字化管理的城区,会在红谷滩新区实现;
10年前,关于红谷滩,的确有太多的“没想到”。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一个美丽的名字——红谷滩新区,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梦幻般崛起——
这里的空气让人舒畅
家住阳明路市委宿舍的彭先生,一直认为红谷滩太远太偏僻。去年10月,单位办公楼迁往红谷滩后,他才对红谷滩有了深刻的认识:宽敞整洁的街道,清香迷人的空气,让他感到身心舒畅。他果断作出决定,在红谷滩买了一套房,经过2个月的装修,今年春节前就搬进去住了。他说:“住到红谷滩后,就不太想到老城区去了。”
南昌自古因水而盛,水域面积达28%,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独一无二。为了做好山水文章,发挥生态优势,红谷滩下足了工夫。
打造亲水空间。围绕赣江、九龙湖等,红谷滩因地制宜建起了一栋栋高楼,引得市民争相购房。就算在离水较远的地方,红谷滩新区也无中生水,规划每个楼盘中必须要打“水”牌和“绿”牌,让清新的空气浸润着这里的土地,打造宜居空间。
25平方公里的红角洲是红谷滩新区内的最大片区之一。沿着红角洲内三横五纵一环的水景路,一幅错落有致、典雅精巧的水岸风光图呈现在人们眼前。卧龙山脚下的前湖,水面面积超过2000亩,是镶嵌在红角洲的一块碧玉,湖边山峦起伏,绿树成荫。为了让这块碧玉更亮更美,南昌市顺应自然风貌,因地造景,将红角洲定位为集高教、科研、旅游、体育和高级商住为一体的生态新城。目前,这里聚集了6所高校、近10万高校人才和江西省唯一的创意产业园。
这里的鲜花四季常开
人们都说,红谷滩新区长大了,长高了,长美了。
一年四季,红谷大道、丰和大道、世纪广场等主干道旁,各种鲜花轮流盛开,曾经的一片荒滩,如今植上了一棵棵大树。
在2009年的中国低碳经济合作项目动员大会上,南昌市被列为发展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红谷滩就是其中的低碳经济示范区之一。
如今,绿色低碳成为市民的自觉追求。2009年11月,红谷滩新区全面启动“红谷绿海行动”,倡导“每个居民种一棵树,每个单位植一片林”,吸引了50余家单位和5000余位市民的积极参与,认养各类苗木15000棵,认建绿地面积突破8万平方米,红谷滩新区真正成为南昌最美丽的森林绿海。
徜徉在红谷滩街头,不时可见市民骑着绿色自行车的悠然身影。2009年8月,新区以“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运营模式,推出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系统,不仅缓解了市民出行难,也传播着绿色低碳的理念,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凸显。
这里的生态令人向往
绿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红谷滩西面是梅岭山脉,东面是赣江,整个新区没有一个工厂和烟囱,在规划中绿化率超过了50%,人均绿地超过了30平方米。
围绕赣江这一天然资源,红谷滩新区沿着16公里的江岸线,加上九龙湖5公里岸线,进行景观规划。目前已建成了11公里的沿江景观岸线,秋水广场、摩天轮、湿地公园等镶嵌其中,接下来还将加大力度把赣江的文章做足,例如将启动赣江市民公园3公里长的三期建设和国体中心2公里的沿江岸线等。(下转A3版)同时,按照“生态、精品、效益、魅力”的城市绿化新理念,红谷滩新区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强力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红谷绿海行动”,全面启动百条市政道路增色、百个单位庭院增绿的“双百”绿化工程。按照“一路一景”的要求,该区还精心打造以桂花、柚子、广玉兰、木荷等为主的“百条”特色长廊,实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人居美景,打造生态胜地。
赣江奔流不息,湖泊碧波荡漾,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敞笔直,四周绿意盎然——将山脉、水脉、人脉、文脉有机结合,用生态构筑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红谷滩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了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