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深市指数再“上新” 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更便利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4日

    本报记者 毛艺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

    指数化产品是推动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加速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工具。3月13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发布国证深港通先进制造指数和国证深港通绿色低碳指数,反映深港通范围内先进制造、绿色低碳领域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更好引导深港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业内人士认为,自去年以来,监管层推动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加快构建公募基金行业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助力构建“长钱长投”的资本市场生态。

    持续创新

    便利中长期资金入市

    指数化投资是一种以特定的市场指数为跟踪目标的投资方式。指数连接着投融资两端,指数化投资可以形成“上市公司—指数—指数产品—投资者”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指数化投资蓬勃发展,增量资金通过指数产品持续流入市场。特别是去年以来,证监会围绕满足中长期资金投资需求,加快权益类指数产品注册节奏与市场供给,大力支持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发展。

    作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一环,指数化投资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现在股票ETF产品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快速完成注册。

    2025年以来,我国ETF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2日收盘,ETF总规模突破3.82万亿元,权益类ETF占比近八成,成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工具。

    从实践来看,目前,各部门正抓紧落实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深交所表示,大力发展指数化投资,加大ETF产品创新和供给力度,不断引入源头活水。

    海通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李明亮表示,加快促进权益类基金尤其是指数化投资发展,将进一步健全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加速构建“长钱长投”市场生态,能够为“稳股市”和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供给

    丰富指数产品体系

    据悉,深港通正式开通以来,标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深港两个市场在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具有共性优势,培育发展了一批相关产业龙头公司,为指数编制提供了良好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深股通标的中先进制造、绿色低碳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分别约为47%、19%,港股通标的中先进制造、绿色低碳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分别约为35%、7%。

    具体来看,国证深港通先进制造指数从公司业务范畴属于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中,选取流动性较好、市值规模较大的100只股票作为指数样本。指数样本股中深港两市数量各为50只,市值占比分别为37%、63%,汇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米集团、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理想汽车等先进制造领域细分行业代表性公司。

    国证深港通绿色低碳指数从公司业务范畴属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中,选取流动性较好、市值规模较大的100只股票作为指数样本。指数样本股中深港两市数量各为50只,市值占比分别为69%、31%,包含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等绿色低碳领域龙头企业。

    截至2025年2月底,国证深港通先进制造指数总市值19万亿元、自由流通市值近15万亿元,国证深港通绿色低碳指数总市值6.4万亿元,自由流通市值5.1万亿元,投资容量充沛。

    本次发布的深港通先进制造指数、深港通绿色低碳指数,与前期发布的深港通数字经济指数一起,共同构成深港通三大重点领域标杆指数体系,凸显两市重点领域支柱产业集聚效应,助力构建新质生产力新格局。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