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7日
2011年4月17日,是新中国航空工业60岁“生日”。60年,和中国航空工业一样,江西航空工业也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如今,在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大飞机战略的背景下,江西航空工业加快自主创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豪迈的步伐。
从新中国自制的第一架飞机,到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到第一架农林飞机,再到第一枚海防导弹,江西航空工业与中国的航空工业同时诞生、同步成长、共同发展壮大,曾无数次光荣地载入史册,为我国国防事业和航空工业贡献了力量。
“江西有两个飞机研究所、三个整机厂,两所航空院校,航空制造业在全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省国防科工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西是中国唯一拥有3个飞机整机制造企业的省份,生产了5300余架飞机,数量居全国第一。洪都集团已形成初、中、高级完整的教练机体系,是中国教练机、通用飞机的重要产业基地。昌飞公司已形成了从1吨级到13吨级8个平台23种机型的直升机产品格局,江西直升机的研制品种、生产规模居全国首位。江西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航空专业博士后工作站3个。
江西高度重视航空工业发展,举全省之力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全力支持大飞机项目和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在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同时,明确将航空制造产业列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予以重点扶持,将大飞机项目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把航空制造产业打造成江西经济发展的新“脊梁”。
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家大飞机项目,江西拿到25%的机体份额,全国9家供应商,江西就有2家;投资300亿元的南昌航空工业城正式开园,江西洪都商用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C919大型客机铝锂合金机身等直段样件顺利下线。与此同时,由洪都集团自主研制的“猎鹰”(L15)高级教练机实现了中国教练机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已走上了“一机多型”系列化发展之路,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知名度。昌飞公司研制的AC313直升机2010年3月实现首飞,2010年9月赴青藏高原试飞,创造了国产直升机的多项第一……
今年3月下旬,《江西省航空制造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规划指出,到2015年江西省航空制造产业及延伸产业实现年收入900亿元,利润52亿元。通过3至5年的发展,江西要成为全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主要核心基地,通用飞机、大飞机主要部件研发生产和航空转包制造重要基地,高级教练机、直升机、通用飞机和无人直升机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全国第一。
据分析,未来20年我省航空产业主力机种、大飞机零部件及航空转包业务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高教机需求量预计在1000架左右,农林飞机与通用飞机在2500架左右,C919大飞机大约有2200架的市场份额。在低空空域全面放开的情况下,直升机的市场需求将达20000多架。这对江西航空工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蛋糕”。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省虽有三家整机生产企业,但主要航空产品相比其他航空企业产业规模较小,航空产业链尚未形成。因此,江西发展航空工业要抓住机遇,向上游延伸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延伸到市场拓展环节,将重点放在航空材料、材料加工、零部件、机载设备、航空服务等方向上,打造一条集技术研究、型号研制、销售、航空培训、使用、维护保障的产业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60年的发展,江西航空工业正在进入发展快车道。江西航空人已投入下一个自主创新的新航程,向着下一个目标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黄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