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盛松成:调控显效 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逐步改变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林磊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5日讯(记者 林磊) 昨日,央行首次公布了全国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据初步统计,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当日在媒体通报会上表示,这一数字表明,目前宏观调控是比较成功的。他认为,今年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约为14万亿元左右,与去年大体持平。他透露,社会融资规模目前还只能说是货币政策的检测指标,成为中间目标需要一个过程。

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增减明显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央行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均出现增幅下降的趋势;而企业债券、委托贷款则进一步增多。另外还考虑到如产业基金、小贷公司等不断增长的规模因素,间接融资所占的份额减少,直接融资份额进一步增加,一增一减说明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正逐步发生改变。

另外,由于此前,海关进出口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贸易逆差10.2亿美元,但央行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至3月末却增长了24.4%。央行人士解释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资本项下,经常项目下,服务类项目等出现了增长,具体细项要等外汇管理局发布具体数据后会比较清楚。

盛松成表示,社会融资规模是国家层面的数据,及时、准确、真实是基本原则。他透露,一行三会历来有统计协调的机制,针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更有明确的成文规范。从2011年1季度起,将于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15日前公布具体的总量和增量。条件成熟以后,央行将考虑试行公布月度数据。

新监测数据关联度更好

一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关注。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超过90%,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56%,根据央行此间公布的最新数据,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已降至53%。

“随着我国金融规模的扩张、金融机构发展日益多元、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正不断增强。”盛松成认为,只有将更多融资渠道纳入到统计范畴,才能完整、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他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四个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好于人民币贷款;同时,利率和基础货币两个调控工具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关联度,也好于与贷款的关联度。

针对外界提出的“社会融资规模为何没有将国债发行、外汇占款、外商直接投资等数据囊括在内”的疑问,盛松成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我国实体经济从境内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总量,而外汇占款、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外部资金流入,因此不应计算在内。国债通常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或者其他用途,只有部分直接进入实体经济,而且国债发行属于财政政策范畴,不属于货币政策调控的对象。据介绍,2010年,外汇占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债总和不到5万亿人民币。

成中间目标有一个过程

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盛松成表示,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分析指标,“一定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这个都做不到,提出新的概念就意义不大。”但社会融资是不是一个调控指标,盛松成认为,目前还很难说。“社会融资规模要发展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他形象地比喻,“就像一个孩子刚刚出生,作父母的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健康不健康的问题,然后才去考虑适合当演员还是做科学家。”

据介绍,某个统计数据经过一个过程成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很正常,比如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讨论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1994年开始试公布货币供应量,并且作为货币政策监测分析指标,而真正作为货币政策中间调控目标是在1996年。

盛松成指出,央行将遵循市场化调控原则,也将符合市场化调控方向,采用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货币政策调控。他也同时强调,涵括广泛的社会融资规模绝不意味着要把其分解为信贷、债券、股票等具体调控指标。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