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多因素支撑铜价 株冶集团拟斥资超12亿元买入五矿铜业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30日

    本报记者 肖伟

    11月29日晚间,株冶集团公告,拟支付现金12.71亿元向控股股东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口山集团)购买其持有的五矿铜业(湖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铜业)100%股权。株冶集团表示,购买五矿铜业,有望增厚业绩,实现铅、锌、铜、金、银等多业态联动格局。分析人士表示,多重利好因素支撑铜价,未来铜价可看高一线,国内铜冶炼市场优胜劣汰,头部冶炼企业有望受益。

    斥资收购增强联动

    基地内部实现循环

    根据天职国际出具的《五矿铜业审计报告》,五矿铜业主营业务为有色金属铜冶炼和销售,对外销售包括阴极铜、硫酸以及阳极泥当中的金、银等稀贵金属。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1月份至5月份,五矿铜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17亿元、88.59亿元和39.09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3090.34万元、16009.98万元和8522.23万元,业绩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5月31日,五矿铜业资产合计39.52亿元,负债合计29.91亿元,账面净资产9.61亿元,评估价值为12.71亿元,增值3.1亿元,增值率32.35%。

    为何株冶集团会选择在此时以直接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水口山集团旗下的五矿铜业?对此,株冶集团副总经理、董秘陈湘军介绍相关情况:“五矿铜业经历10年时间的运行,证明其冶炼技术成熟,综合成本较低,团队经验丰富,近年报表业绩亦能佐证上述情况。”

    他进一步补充:“五矿铜业主要生产项目与我公司同在中国五矿铜铅锌产业基地内,直接现金收购可早日实现铜、铅、锌联合冶炼,共同回收冶炼渣料当中的金、银等稀贵金属。部分副产品及中间产物也可在基地内实现循环利用,节约物流周转和后处理费用,当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脱碳金属前景乐观

    头部企业有望受益

    东方财富CHOICE终端显示,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沪铜主力期货合约(代码:CUM)近年来维持高位运行,已脱离2019年至2020年40000点至50000点较低平台区间,运行在60000点至70000点较高平台区间内。

    沪铜主力合约运行在60000点至70000点较高平台区间内(供图:东方财富)

    据国际铜业研究协会发表的观点,国际精炼铜产能自2015年以来稳步增长,2015年至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6%。由于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超高压/特高压电网等事业,在电缆、电线、导线、输变电设备等方面,对铜需求量有增无减。由于上述细分领域均与碳减排有密切关系,国际铜业研究协会将铜定义为“颇有前景的脱碳金属之一”。据国际铜业研究协会统计数据,中国是当前产量最大的铜冶炼国,产量占全球比例达到42.7%,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2%以上。

    11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相关数据亦侧面佐证上述情况,今年10月份,中国铜材产量196.9万吨,同比增长5.1%,今年1月份至10月份累计铜材产量1851.9万吨,同比增长5.4%。此外,今年10月份,中国精炼铜(电解铜)产量113.1万吨,同比增长13.3%;今年1月份至10月份累计精炼铜(电解铜)产量1069.2万吨,同比增长13.6%。

    湖南富船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亚分析上述情况:“从国际市场来看,近期巴拿马有意关闭其国内铜精矿矿山,为铜矿原料带来较大波动。从国内市场来看,国内中小铜冶炼企业均为现货采购,不仅采购成本高于签订长期协议的头部冶炼企业,还需承担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从铜冶炼过程来看,传统工艺产生大量硫酸亚铁废水,中小铜冶炼企业难以循环再利用,还需另出后处理费用。综合上述情况,随着资金、技术、环保要求提升,市场准入门槛抬高,国内铜冶炼先进产能将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小铜冶炼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为头部企业让出市场空间。”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