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新一轮国企改革思路愈发清晰:建设富有活力现代新国企 实现“三个明显成效”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9日

    本报记者 杜雨萌

    7月底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8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学习时报》刊发署名文章,进一步强调了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的改革思路。文章称,要“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坚持分类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特别要把做强

    放在优先位置

    文章提出,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工作的总目标总原则总要求。总目标就是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地做强做优,特别要把做强放在优先位置。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王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规模已经较大。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共有97家国有企业上榜。然而,大而不强问题仍较为突出,如自主创新能力、国际产业链控制能力、品牌建设能力等与世界一流企业差距很大。因此,亟需推动国有企业由“大”向“强”转变。

    “所谓‘做强’,就是要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集中表现为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国资国企只有做强才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健康稳定发展。”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转型高质量发展就必然要求国资国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做强放在优先位置,从过往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大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为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强调,用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央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根本之道,要聚焦提升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紧紧扭住科技、效率、人才、品牌四个要素,主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坚定成为行业领先企业,加快塑造独特竞争优势;增强核心功能是中央企业担负新使命新任务的必然要求,要把核心功能体现在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上,体现在更好履行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上,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王绛表示,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在产业链中竞争的企业必然要在竞争中通过优势技术和产品淘汰其他企业从而固化竞争优势。因此,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紧盯全球产业链进化和分化,不断做强做优自身产品,升级技术,引领产业环节发展,并促进产业生态发展。

    上述研讨班亦首次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王绛认为,这就必须要保持战略定性和耐心,坚持主责主业,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一轮国企改革

    重点有三

    文章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国企。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张玉卓在该篇文章中用了三个“明显成效”,即“推动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

    “对比此前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导向和重点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朱昌明解释称,如果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的施工图,那么,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施工图”。因此,国有企业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的重点不再是企业改制,而是围绕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发挥来部署落实,国有企业要结合各自的核心功能,通过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王绛预计,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点将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二是突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分类改革,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在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