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关于加快建设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思考

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张名扬 袁巍伟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大力推动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关于如何加快建设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思考
赣县工信局 张名扬 袁巍伟

    近年来,赣州凭借稀土、钨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不断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材料行业,并成功摘取了“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桂冠,有色金属加工冶炼企业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市稀有稀土金属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业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等突出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与十二五规划的大原则、大趋势背道而驰。这一突出问题引起了赣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在2010年底提出规划建设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不仅能使赣州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实现历史性跨越,而且为拓宽我市区域发展空间,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搭建了平台。有色金属产业已在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主要地位,如何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这一富民强市的命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工业发展及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现状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健康发展,赣州有色金属产业已形成从采矿、选矿、冶炼到深加工及应用产品的产业链,发展态势较稳定。2010年,赣州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1.6亿元,实现利税481.5亿元。其中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占40%,利税14.9亿元;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49.5亿元,占32%,利税21.2亿元。2010年完成仲钨酸铵30553.79吨、氧化钨3977.2吨、钨7260.4吨、稀土化合物25724.6吨的产量。产业基础日益坚实,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然而,近几年赣州有色工业越来越明显的遭遇到了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和效益不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为了保持我市有色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已于2011年1月31日获得省发改委的批准。稀有稀土金属产业基地地处赣县经济开发区红金工业小区,面积4600亩。赣县现有钨冶炼及加工企业17家,钨冶炼能力2万吨;稀土原矿分离企业4户,年分离能力9000吨。其中钨产业方面,赣州华瀚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钨、钴等有价金属的回收和加工,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钨废碎料回收加工企业之一,采用国际上最先进和最成熟的废钨回收工 利用技术和装备;赣州鸿毅实限公司具有年处理l.2万吨钨、钼等尾矿、废料的回收的生产线。稀土产业方面,从事稀土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有力赛科、南环稀土、步莱特新资源、金鹰稀土、友力稀土等8户企业,年处理稀土废弃物能力3万吨,每年吸纳浙江、广东等省市的稀土废料近1.5万吨。

    二、赣州稀有稀土金属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重开采、轻冶炼和压延加工以及“散、小、弱”的现象。产业组织结构过于分散的问题十分突出,导致企业生产集中度低,聚集发展度不高,产业配套能力差,平均产值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延伸速度慢。长期以来,赣州大部分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几乎是以原矿采选和粗加工产品居多,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一级加工,并未达到赣州市委、市政府要求的完成三级以上产品层次的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产业链延伸速度慢,稀土、钨、钼等有色矿产品的冶炼和深度加工不够,直接影响了有色金属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并造成资源的浪费。

    2、研发投入少,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有色金属应用产品及深加工冶炼工艺的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目前赣州缺少具有高水平人才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导致研发能力投入薄弱,很难产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未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行业整体竞争力差。同时由于技术落后,造成不少有色金属矿种选矿回收率不高,开采回采率低,有相当一部分有色金属矿种暂时无法得到利用;一些矿种虽然在采选和粗加工较为成熟,但高精加工方面仍然受到技术制约,产品结构长期停留在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上,产业链(下游产品)难以得到延伸。

    3、环保形势严峻压力大

    有色金属原矿开采过程中留下来的采空区及堆积了大量的废石废渣。随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崩塌、塌陷、地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矿山基本建设、废石堆零乱堆积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冶炼加工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达不到排放标准,随意排放,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经过综合利用仍然有部分只能进行堆存,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经日晒雨淋,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4、资金不足严重制约行业发展

    由于有色金属产品价格高,从原料到产品的加工周期长,产品卖出后的资金回收周期也较长,导致流动资金占用量大,直接限制了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的发展。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人才储备和引进、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如何积极推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培育发展国内外知名的行业龙头企业已成为赣州持续发展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任务。

    三、发展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的对策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应以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循环利用金属资源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大力整治矿业秩序,努力发展精深加工,循环利用再生资源,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是对我市发展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的几点对策。

    1、以发展规划为先导,科学规划和建设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基地

    要根据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统筹考虑资源、环境、能源等因素,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对进驻基地的企业要求全部通过科研院所这一科研平台,科学安排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促进基地产业结构最优化。

    2、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严格制定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创立环保、生态、清洁、可循环产业基地

    对整个基地进行统一排污及“三废”等环境保护处理。打造形成一个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运行和环境管理体系为一体的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3、以产业招商为主攻方向,打造稀有稀土金属产业集群聚集地。

    要研究出台一系列支持有色金属深加工的优惠产业政策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深加工企业落户,推动基地内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着力抓好项目储备、积极编制有色金属招商项目库,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力争五年内培育5家企业突出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税收达5000万元大企业。把基地建设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高地。当前,重点要借助中瑞新材料、江钨钨合金、红金稀土等企业,以及己落户赣州其他有色金属企业的销售客户优势,主攻有色金属产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有色金属链项目。形成以产业集聚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发展的新机制。

    4、以科技创新为关键,强化基地科技人才支撑。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有色金属产业,要依法淘汰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能、低效率的产品,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和转换效率。要加大科技投入,主要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形成投入—开发—应用—增值—回收—再投入—再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着力构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要积极鼓励集群企业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重点围绕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创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实现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整体效益,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育和壮大科研院所人才队伍。要紧紧围绕稀有稀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熟悉掌握企业管理、现代经济运行的创新型、开发型、经营型和复合型人才。

    5、以构建公共服务为平台,全面优化基地发展环境。

    优化政策服务,制定出台培育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在资金、土地、电力、资源运输等方面有限给予支持。最大限度的缩短企业立项审批,环境评估,土地供应等环节方面的周期,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瓶颈、用工难题、人才培训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建立企业融资平台),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作用,鼓励和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的信贷支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紧缺的“瓶颈”问题。

    6、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高速、便捷、畅通的物流渠道

    我市区位优势显著,交通运输网络便利,要充分利用京九、赣龙、交江处得赣州东站、赣瑞高速、锚点出入口处的契机。在周边打造一个采运输、仓储、配送、包装、加工及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鼓励企业采用“联合采购、集中管理、统一配送、分散生产“的物流管理模式构建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 

     (作者系赣县矿业产业办公室)

分享:

来源:赣州金融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