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客家旅游 >> 正文内容

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传奇 古城沧桑道龙南【图】

来源: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6日

古城沧桑道龙南

□唐为民 特约记者傅亮 文/图

写满岁月沧桑的古城楼。
明朝时期栽植的古榕树。

  不曾记得多少次行走过龙南这座古城,不曾记得多少次耳濡目染古城的正史野史、传说掌故,因而对脚下的土地,我有一种切肤之感。这天,我放下了往日的喧嚣,再次独自行走在这座大有宋代遗风的古城大街小巷,穿过古城南面城楼高耸而厚重的向阳门,从十字街、肖屋巷、徐姓宗祠,到刘家祠、槐花树下、镇龙台,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沿着古老的青石路,款款走去,领略眼前街巷空间,居民院落,传统店铺,古迹遗址以及河道桥梁的古色古香,品味着历史的悠长和厚重,以及从中沉淀出的悠然和宁静。在虔诚和仰慕之中,穿过时光隧道,终于,龙南的千年古邑之韵,又一次萦绕在我的耳际。

  凝聚: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传奇

  从公元953年,信丰虔南场为龙南县,首任县令萧经在县城东北角建县署始,龙南至今已有1058年历史。古时龙南被称为“赣之岩疆”,山谷幽深,地势险阻,唐初还是云山苍茫,人迹罕至。直到盛唐,经名相张九龄奏请,唐王朝开凿大雩岭梅关,修筑由岭北通向岭南的驿道,章江沿河溯桃江随之开发,龙南由此进入开发者的视野。这个开发者就是客家人。时朝廷奖励开荒,龙南人少地广,不少迁居在闽、粤和赣中、赣北一带的中原人转迁于此。翻阅全县现存的各姓族谱也可以看出,县内绝大部分姓氏都可溯源于中原地区,是辗转南迁的中原人后裔。

  最先定居开垦龙南的客家先民,他们的相互交易也应运而生,因此,选择在商贾云集,且水路便利的桃、渥、濂三江交汇的原始冲积带上,聚居而市。县固然建起了,但龙南县疆域今非昔比。古时龙南县疆域除北毗邻信丰县外,东南西三边均与粤为邻,故称江西南大门。

  有县才有城。龙南建县虽200余年,可没有城墙。至1163年,知县段秀实才筑土为城。城墙有了,但历经数百年沧桑,数百年兵燹,其间又出现多次补墙修壕。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在明朝末年,时赣州都御史潘曾绂欣然赞赏募捐修城,责成代理知县谭心学经办,而全县各绅士则纷纷捐银。这一次,龙南县城重新建起六座城门:东为拱翠、东北为朝阳、南为昭华、正南为向阳、西为上西、西北为镇安。城墙增宽加固竣工后,还得到南赣巡抚给匾嘉奖。

  当然,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城内也先后建起了造型别致的集贤坊、尊经阁、文昌阁、名宦祠、忠义祠、崇圣殿等,这些历史文化的沉淀,折射了客家人崇文尚武,讲孝道重名节的深刻内涵。各姓氏也出于相互沟通的需要,在城内建有各具特色的姓氏祠堂五六十幢。赖姓、徐姓、刘姓、王姓、廖姓等大祠堂至今风韵犹存,即使今人游览后也叹为观止。

  传承:彰显着中华儒释道文化

  南迁中的客家先民,不仅带来了中原精湛的建筑技术,而且带来了中原人数千年积累的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当推儒释道文化。千百年来,儒释道文化均蕴含在龙南古城内。

  龙南很早就崇尚儒学,1088年,知县许彦光建起儒学馆。但至明朝中期,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一些乡野之地出现了一些流寇。1518年,南赣巡抚王守仁途经龙南屯兵小住,当他了解到这赣粤边际数县乡野流寇作乱,深感痛惜。他主张实行文明教化,使正统的儒家思想在当地得到弘扬。因此,在王守仁的影响下,龙南这座古城重新建起了文庙,并将建文庙的确切地址设在今县委与龙南二中相邻之间。文庙又称为孔庙,通过建文庙搭建平台,继而重新树立读中国圣贤之书的儒学新风。从此,龙南先民没忘王守仁的一番苦心,自文庙建成后,龙南尊孔读儒蔚然成风,读书之人日益增多,考取进士举人者也大有人在。如今,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虽然文庙不复存在,但县委大门两边的那对盘龙石柱,以及县政府大院两边的那对石狮,仍然是龙南古城文庙的最好见证。

  古城东片的东山寺,与古城西片的西山观,一东一西,一晓一晚,一佛一道,“东山晓钟”与“西山晚月”,无不彰显着龙南古城的中华文化底蕴。

  古城:新世纪闪烁别样魅力

  如今,龙南加大了对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一个魅力之城正逐渐掀开盖头。

  自己究竟有多少家底?带着这个问题,龙南对古城进行了全面普查,通过普查,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专题片10盘,资料保存12盘,及时整理建立了《龙南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档案》,并对搜集与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了陈列、展示、研究和管理工作。

  为了使古城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龙南积极组织了申报工作。经项目的精心包装与推荐,截至目前,该县已有2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2个项目进入省公示期,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申报的同时,还公布了两批24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对于古城墙和客家围屋的保护,该县采取了“不改变文物原状”及“修旧如旧”的原则。例如,在对关西新围的维修中,对四角炮楼的瓦面、檐砖、墙体进行了维修。修复了东西仪门、走马楼、戏台、土库等,整治了周边的环境,清除了附近有碍观瞻的建筑,修筑了一条300多米通往关西老围的石阶游步道。

  对于已经损毁的文物和古迹,该县尽量按历史原貌修复或重建,如县里正择址重建千年古寺东山寺,旨在恢复和连接文化遗存;对于依然存在的见证古城历史的文物,如解放桥旁明朝年间的古榕树,该县相关部门建了围栏,挂上标牌,进行加固保护;对于骑马楼老街,该县依旧保存原貌,并有意建设客家民俗一条街,将古城旧韵展现出来。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该县在城市建设中将客家元素和历史文化融入进去,让龙南新城呈现出千年古邑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被誉为“城市客厅”的新城核心地段,该县重新建立了围屋风格的“桃川书院”,弘扬国学和客家文化……

  古城龙南,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将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来源: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唐为民 特约记者傅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