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专题栏目>> 普惠金改>> 金改动态 >> 正文内容

信用建设助力普惠金融改革
我市召开信用赣州建设上犹县“党建+信用体系+支付体系”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经验新闻发布会

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市普惠金改专班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0日

本站讯   5月19日,我市召开信用赣州建设上犹县“党建+信用体系+支付体系”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经验新闻发布会,推广运用上犹县“党建+支付体系+信用体系”信用赣州建设试点经验,介绍普惠金融产品“苏区振兴贷”服务乡村振兴情况,持续推动赣州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布会由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杨蕙宇主持。

 

 

上犹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罗晶,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惟煌,中国银联江西分公司总经理陈兵,省联社赣州辖区党组副书记刘志勇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吧。

 

上犹县:夯实信用基础 立体式提升服务体验

 

上犹县通过不断加强信用数据的归集,全面夯实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先后建立了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有效破解了信用信息分散、银企信息不对称两大症结难题。采取政府牵头的组织方式,在依法依规、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大数据中心平台作用,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将行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各自掌握的信用信息归集整合,探索建立了信用信息分类管理机制。如上犹县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个人政务信用信息(如林地、田地、税务、不动产等)归集工作,已累计完成10个大类、56个数据种类、584个数据项共计30余万条政务信用信息归集。同时,运用人民银行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机制,搭建了线上信息查询通道,金融部门与银行机构在取得个人授权的前提下,即可组合生成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专项报告,成功实现将滞留在政府部门(单位)的信用信息转化为企业或个人可用的信用资产。

 

坚持支付赋能 系统性破解症结难题

 

结合全省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引领县创建工作,借助中国银联优势,首创性在国家级支付平台“云闪付”上开发打造了“上犹智慧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升级成为“赣州智慧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企业和个人两个基础信用信息库,通过嵌入信息查询、融资对接、数据填报和信用评价等主要功能,搭建起了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三方信息对接共享的“线上桥梁”,实现金融信贷业务线上无缝对接。该平台的运用,既有效推动了全县移动便民支付系统建设,也能够实现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需求发布、银行接单授信等融资撮合服务,同时,更为银行机构提供了金融风控、信用评估、信贷挖潜、资质培育等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和个人融资可得性、便利性和满意度。

 

同时,深入推进“三个全覆盖”工程,全面延伸拓展金融服务体验。

 

一是打造了普惠金融服务“两中心(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和普惠金融企业服务中心)、三站点(乡镇金融便民服务点、行政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社区普惠金融服务站)”,“线上+线下”金融服务渠道实现城乡所有村(居)全覆盖。

 

二是采取“政府推介、银行主导、银联补贴”三方合作模式,大力推动移动便民支付场景建设,“云闪付”便民支付场景实现了城乡所有村(居)全覆盖。

 

三是通过自编教材和专题培训等,开展常态化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实现了国民金融教育工作城乡所有村(居)全覆盖。

 

通过“党建+信用体系+支付体系”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的运用实践,上犹县普惠金融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有四个方面体现:

 

一是撬动了金融资源回流。依托“云闪付”平台直接支付交易模式,较好地缓解了第三方支付工具对县域存款资源的“抽水”效应。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28亿元,增长12%。存款增速自2021年以来,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二是促进了普惠贷款投放。通过两个信用信息库,为企业及个人融资、银行信贷投放提供了便利的信用信息支撑。截至2022年3月末,全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7亿元,新增5.96亿元,同比增速25.11%,超过全县各类贷款平均增速11.21个百分点。

 

三是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通过“智慧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银行机构可以零成本获取行政类信用信息服务,大幅降低银行信用信息收集成本,进而推动银行机构有效压降贷款利率和提升放款额度。据悉,在获取信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同一产品贷款利率可以降低50-200BP。

 

四是提高了政银企对接效率。依据企业分类管理数据,金融部门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并向银行推介企业融资需求,银行可以更加精准地开展信贷挖潜和首贷户提升工作,有效提高政银企三方对接质量。

 

下一步,上犹县持续探索推进“党建+信用体系+支付体系”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将普惠金融改革同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双“一号工程”、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普惠金改“上犹样板”,为全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引导全市银行机构加大对赣州市“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实施的支持力度,助力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美丽中国“赣州样板”,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以赣州建设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工作契机,提出了构建以“货币政策引导、政府杠杆资金撬动、政府担保增信”相结合的融资促进机制,通过给予货币政策工具倾斜、设立风险缓释基金和引入担保合作方式,在“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各领域创新开发“苏区振兴贷”的工作建议,得到了我市相关党政部门及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

 

如上犹县落地了第一款“苏区振兴贷”子产品——“乡村振兴贷”。

 

在脱贫攻坚时期,为解决乡村经济主体融资难、帮助贫困群众实现长效脱贫,赣州市大力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等政府增信贷款发放。这些政府增信贷款在脱贫攻坚时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产品不良率较高、政府代偿压力大等问题。为在普惠金改试验区建设中探索形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商业可持续、易推广复制的“赣州模式”,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上犹县政府及上犹县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在利用“云闪付”搭载“赣州智慧金融”平台推进的“整村授信”基础上,通过政府担保公司对农户贷款进行整体质量担保,分担银行“整村授信”业务风险,解决政府增信产品风控缺陷,助力赣州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贷”是一款前所未有的信贷产品,其核心创新是采取了“整村担保”政府增信模式。由县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拿出五千万风险担保金与开展“整村授信”的银行合作,对上犹县普惠金融改革领导小组评定为金融信用户的贷款,进行一定风险的整体质量担保。银行对使用“乡村振兴贷”产品的农户担保费用进行全额分担,同时,在信贷额度及利率方面均给予优惠。“整村担保”业务模式的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现有金融业务和金融资源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通过用好担保公司牌照,盘活政府金融资产,激活银行放贷热情和保障金融资产安全,最终实现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和农户“四赢”的局面。

 

乡村振兴贷的核心逻辑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金融科技赋能。借助“赣州智慧金融”平台信息化优势,以及农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机制的信息支撑,金融机构开展“整村授信”效率较传统工作模式有较大提升,为在短时间内完成金融信用户的评选和授信提供了可能。

 

二是实行整体质量控制。采取大样本整体质量担保策略,不对具体单笔贷款业务担保,只对整体质量负责,可以最大程度克服交易双方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同时也更有利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厘清政府职能,体现对微观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积极引导但不直接参与的新型政商关系。

 

三是实行信用条件优先。为克服“逆向选择”风险,实行信用条件优先策略,仅对按照《上犹县普惠金融信用主体评定管理暂行办法》,评选出的金融信用户以及金融信用乡镇、金融信用村的金融信用户进行整体质量担保,并可以随时根据担保贷款质量变化调整信用条件标准,进而达到控制违约风险的目的。

 

四是引入自然违约率概念。自然违约率是在没有任何政府增信措施前提下合作银行农户贷款的不良率。当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的农户贷款整体不良率,超过其上一年度农户贷款自然违约率时,担保公司仅对超出自然违约率以上部分进行代偿。

 

五是引入普惠贷款最大监管容忍度概念。监管部门对普惠贷款不良最大容忍度一般为5%,即当担保公司担保的农户贷款整体不良率超过5%时,合作银行应提供金融监管部门证明其无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的行为,担保公司才能进行代偿。

 

六是提供政策性资金保障。在符合人民银行再贷款管理条件情况下,可以优先满足金融机构用于发放“整村授信”贷款的再贷款资金需求。对上犹农村商业银行第一批的1亿元支农再贷款,我们已经完成审核并发放到位。今天稍早些时候,上犹县百世轩担保公司已经与上犹县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了第一批“乡村振兴贷”担保合同,对上犹县发放的首批1亿元“乡村振兴贷”农户给予整体质量担保。

分享:

来源:赣州金融网

责任编辑:梅茜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