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 正文内容

“老北京”黄丽一家的就医故事

来源:北京商报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15日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今天,56岁的黄丽一家六口经历了北京市医保的巨大变迁。从一家人省着吃药,到老人、小孩都有大病医保;农村亲戚从有病自己“扛”,到“小病不出村”,30年来的变化,让黄丽一家渐渐没有了看病之忧。

  1978年以前 六口之家省着吃药

  黄丽是家里的老大,青年时跟随父母和弟弟妹妹住在北京复兴门大街的一个大院里,和那个时代的女孩一样,上学、分配进工厂、帮父母负担家庭开支、结婚、生子,从“抚养”弟弟妹妹到抚养自己的孩子,从父母退休熬到自己退休……

  1969年,17岁的黄丽毕业分配进入工厂,成为家里除了父亲外第二个有“正式”工作的人。父亲是建筑单位的技工,每个月66块钱收入,黄丽上班后每月能挣16块钱。

  那年月,只有“正式”职工才能享受医疗报销。没工作的妻子、还在上学的孩子、没有退休单位的老人和远在郊区的亲戚都要自己花钱看病。大家最怕的就是生病。

  “看感冒花的几块钱,是母亲辛辛苦苦给人织十多双毛线袜子换来的。”黄丽回忆。小时候,母亲常在家里“做活儿”补贴家用,除了织袜子,还糊过洋火盒,帮印刷厂叠页子,帮纺织厂纺羊毛……全是街道帮忙揽的活,黄丽一有空就帮母亲干。

  当时,她的两个弟弟十四五岁,最小的妹妹才8岁。妹妹身子骨弱些,一到秋冬季就爱感冒发烧。妹妹看病不能报销,为了节约开支,家里就给她吃点简单的药让她“扛”过去。家里的药是父亲看病时开的,不多,用白色的小药袋装着。“父亲省着吃药,给我们节省下来,主要是给妹妹留着。”她说。

  那时,常见的消炎药只有几种:ABC、土霉素、长效磺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四环素会使小孩的牙齿发黄。黄丽笑着说,妹妹就有一口“四环素牙”,长大了还时常遭人笑话。

  上世纪80年代初 遗憾没看到父亲合眼

  上世纪70年代初,黄丽的两个弟弟陆续参加工作,生活不那么困难了,一家人也从复兴门大街搬到西单一带的胡同里。

  随着年纪增长,父母去医院越来越频繁。“那时看一次病要折腾一整天。”每次父亲看病,她都要去父亲单位的卫生室取一种 “三联单”,单子每一联都写上父亲的姓名、性别、年龄、职务等信息,医务室人在每一联盖上单位的“红戳”,撕下一联留底,她就把单子拿回来,再带父亲去医院。看完病,大夫也会撕下一联单子,然后医院直接找单位报销。那时,黄丽的母亲看病可以通过父亲单位报销,但比例只有一半。

  1985年,黄丽一家从胡同搬迁进了楼房,她和爱人住进了两居室,父母住在同一栋楼的一层。弟弟们相继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妹妹在幼儿园工作,收入稳定。但是那一年,境遇好转的生活再次蒙上冰霜。

  黄丽56岁的父亲患了偏瘫,只能退休回家养病。退休后,父亲每月只能拿到上班时工资的70%——60多块钱。那时,我国已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职工医疗费不再完全由企业负担,企业职工每月会从工资里掏一部分钱交“医疗保险”,企业也交一部分。根据工龄长短,职工自己掏的份额不一样。

  “父亲退休前工龄超过了30年,自己掏10%就行了,有了保险后,看病报销的就多了。父亲瘫痪后定期检查、吃药和针灸治疗的费用,大部分都能报销。”黄丽还记得那时父亲常吃的药叫“活络丹”。

  父亲每次住院,黄丽都要先去他的单位取来一张空白支票押在医院。她在城南的工厂上班,工作很忙,有时父亲的“三联单”和支票要50多岁的母亲去取。她从复兴门走到天宁寺,再走回家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到建工医院。看一次病要折腾一整天。

  黄丽记得,父亲最后一次住院的支票是她去拿的。父亲病危,母亲和弟弟妹妹们陪在床前,等到她手里攥着支票赶到病房门外时,已听到了母亲的哭声……父亲去世了。

  “要是搁现在,我一定能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的。”黄丽感慨。

  上世纪90年代 定点医院任选三家

  1996年,黄丽44岁,弟弟妹妹都已成家,她自己的儿子也考上大学。那种谁家门口钉个奶箱就算高档生活的年代早已过时,黄丽和爱人的工资从70多块钱涨到700多块。

  她把婆婆接到家里养老。老人的退休金每年都涨。1999年时,婆婆的退休金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多块钱涨到了900多块。

  家人上医院看病不再需要“三联单”,不再只限单位的定点医院看病,住院也不需要上工作单位拿支票。每个职工可以任选3家医院,此外还能在自家门口就近选一家。“医院的治疗水平高了,药也多了,医院的药房分中药和西药两种。看完病拎着琳琅满目的药回家,每天吃几次、吃多少,看看说明书就全知道了……”黄丽说。

  黄丽婆婆的定点医院选在北大医院,但她很少去,平时的头疼脑热就在离家不远的医院看。赶上儿女上班时间,她就自己溜达着去,出门口走一刻钟就到了,看完病路过市场还能捎点菜回家。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心里踏实多了,也不用老麻烦儿女。”

  婆婆没有后顾之忧了,黄丽仍担心自己的母亲。母亲年轻时没工作,自然没有退休金,尽管孩子们都上班挣钱了,但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学。老人最害怕得大病。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佚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