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首日 退税“红包”直达企业账上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2日

    今年,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其中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重头戏”。4月1日,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实施首日,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等业务正式启动办理,不少企业向税务部门提交了退税申请。

    直接增加企业即期收入

    “这样方便快捷地办好退税,真是意外又惊喜。”4月1日一早,安鲜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王翠便在成都市双流区税务局智能办税厅办理完成增量留抵退税业务。在上午提交增值税留抵退税申请后,100万元留抵退税款预计当日到账。

    安鲜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秦云说:“成都税务部门不仅主动对接公司,宣传这项退税优惠政策,还提醒我们4月1日就可以来办理退税。这个好政策为企业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据悉,仅4月1日上午,四川省税务系统就收到了78家企业提交的留抵退税申请。截至当日下午3时,上海市税务局为500余户符合条件的企业办理留抵退税。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降至临界点以下,表明我国经济总体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开启的留抵退税对企业是雪中送炭、贵如春雨,将增加企业“真金白银”的现金流,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助企纾困、渡过难关。

    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表示,今年留抵退税新政将为市场主体新增约1.5万亿元现金流,将税款以“真金白银”的形式实实在在地退还给企业,直接增加企业即期收入,对于正处在扩张期、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能够起到帮一把、渡难关、扶一程的作用,助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轻装上阵。

    “今年留抵退税政策惠及的企业当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将超过90%;制造业新增留抵退税规模占比约30%,在所有行业中最大。通过聚焦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点及关键环节,精准释放退税红利和改革效应。”谢文说。

    多措并举确保退税落细落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留抵退税规模大,实施迅速。近期在制度做了如何推进留抵退税的具体部署,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给予了制度解释和财力保障。

    据了解,税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前期做了大量细致准备工作,在明确操作办法、升级信息系统、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宣传辅导、防范骗取退税等方面持续用力,全力以赴帮助广大纳税人及时充分便捷享受政策红利。

    谢文介绍,针对大规模留抵退税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税务总局专门制定了纳税服务工作方案,在常规税费服务基础上,再推出12项重点服务措施,各级税务部门进一步优化了留抵退税办理流程,引导纳税人以“非接触式”方式申请办理留抵退税。同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收集解决纳税人反映突出的问题。

    四川省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处长付鸿雪表示,为确保退税红利快速直达市场主体,四川税务在加大政策宣传辅导的同时,结合税收大数据对企业进行分类标识,梳理形成了“应退名单”,各类信息保障平台也均准备到位,四川省各地将按照退税政策安排有序为企业办理退税业务。

    “我们正通过完善‘分级分类审核’措施,多向发力缩短办理时间,努力实现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精准退、快速退和方便退。”付鸿雪表示。

    “为确保留抵退税政策落地不打折扣,还要便利化退税流程,这样不仅有助于减轻纳税人负担,也能提升税务工作效率。同时,要全面做好退税效果反馈。退税政策见效要看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市场活力焕发是对退税的最大肯定。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政策评估十分必要。”何代欣说。

    白彦锋认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需要加强统筹,确保财力下沉,通畅留抵退税流程;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打击偷税骗税的不法行为,确保退税真正注入依法合规经营的市场主体,防止不法分子从留抵退税政策当中“浑水摸鱼”。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