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日央行或设特别工具协助重建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陶冶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本月23日,日本政府发布的报告显示,3月11日发生的地震及海啸可能会给日本带来16万亿日元(约合1970亿美元)到25万亿日元(约合309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报告同时预计,2011财年的灾后重建可能会将为日本GDP增长贡献5万亿日元,将其增长总量扩大至7.75万亿日元。这是日本震后首次发布有关地震损失的官方预测。受此影响,日本股市日经225指数当天结束了此前两个交易日的反弹,收盘下跌1.65%。

    野村日本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登英在本月22日发给本报记者的电子邮件中称,考虑到地震带来的人员、基础设施和财富损失及对经济活动的干扰,日本短期供给将遭遇直接负面冲击。但他同时也表示,震后重建给需求带来的积极冲击一开始会滞后出现,之后可持续数年。为此该机构在将2011财年日本的实际GDP增速下调0.4%至0.9%的同时,将2012财年的经济增速调高了0.3%至2.5%。

    除野村证券外,包括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证券在内的多家机构均在地震后纷纷调低了2011财年日本经济预期,但它们也都强调日本经济会保持扩张,因为重建将会刺激需求,帮助弥补同期经济增长遭遇的拖累。周三日本政府的报告称,受地震影响,日本从4月1日开始的新财年GDP可能会被拉低2.75万亿日元,约占日本530万亿日元经济总量的0.5%。不过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尚未修改其对2011财年的1.5%GDP增长预测,也没有对日本短期GDP增速变化作出预测。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预计日本第二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可能会缩水12%。而在1995年日本发生神户地震后紧接着的一个季度,日本经济事实上实现了3.2%的扩张。

    据日本官方介绍,周三发布的损失预测主要覆盖了日本东北部地区七个受灾县的基础设施损毁状况。而关于地震对GDP造成的拖累,主要统计的是因供应链中断及企业设备受损而导致的企业产出下降,尚未考虑电力储运损耗可能带来的影响。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宫尾龙藏23日表示,要弥补此次地震带来的损失,可能需要花费比神户地震后更长的时间。“此次地震中,供应端对经济活动的压抑影响要大于神户地震时的情况,我们必须知道这些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他表示。

    木内登英认为,地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反映了制造业设施损毁造成产量在短期内的下降,而从中长期来看,重建努力可能会扩大内需。他表示,要估计短期和中长期的影响,关键是确定地震海啸中损失了多少的资本存量(即私人企业、家庭和公共部门的资本存量)。野村预计地震导致的产能损失约为0.2%,并称加上包括购买零件困难等分销问题的影响,短期内的产能实际损失可能会更高。需求方面,出于对地震危害、轮流限电和核电站问题的担心,消费者可能会削减支出,而因此造成的实际GDP下降程度可能会超出预期。不过,“根据对资本存量损失的估计,我们不认为日本经济会出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冲击后那样的恶化”,他表示。“随着损失的资本存量得到重置,预期将出现相当于12.7万亿日元(约为名义GDP的2.6%)的长期重建需求。”

    有消息称日本政府可能会随后成立一个专门的灾后重建机构,但如何支付地震损失是摆在其面前的头等难题。日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此前曾一再表示不愿承销政府发行的债券,宫尾龙藏23日重申如果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将会损害日元的信誉,暗示如果日本政府发行震后重建债券的话,他可能不会赞同央行直接购买债券的做法。但他同时强调,日本央行将认真考虑支持受灾地区稳步重建的政策选择,并表示央行在对经济和物价前景进行仔细调研后,将在必要时采取“特别的政策”。

    为维持短期金融稳定,日本央行自地震发生以来不间断地向市场注入紧急资金。有统计显示,截至本月22日,日本放贷机构的活期账户余额已超过2004年3月创下的36.4万亿日元纪录。木内登英认为,如果股价持续下跌和日元升值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则日本央行可能会立即实施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措施,例如增加购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