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降20个基点
货币政策进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阶段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李国辉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2日

  3月30日,央行开展5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至2.20%。这是年内逆回购利率的第二次下调,且下调幅度较上次加大10个基点。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马骏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此次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标志着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央行在抗疫的不同阶段使用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策略。在抗疫初期,为保证医疗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以及金融市场正常运行,人民银行超常规投放流动性并推出了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改善,人民银行又推出了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定向降准等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马骏说,这次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标志着货币政策进入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阶段,选择在这个时点调降逆回购利率,应该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复工复产需求以及国际疫情和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后作出的决策。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要求“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其中包括“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本次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下降,是对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的具体落实;下降幅度加大体现疫情影响超过预期,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正在加大。

  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下降后,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下降,有助于推动贷款利率下调。马骏表示,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改善了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市场利率的传导,货币市场利率可以影响银行对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报价,又可以通过MLF利率进一步传导至LPR利率,从而引导贷款利率的变动。因此,这次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应该也能够有效地传导至实体经济,体现为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马骏说。

  王青表示,本次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降,将带动政策利率体系联动调整,并引导1年期LPR报价下行。在实际贷款利率方面,考虑到自去年8月份新LPR报价改革以来,实际贷款利率降幅远高于LPR报价降幅,这也将带动企业贷款利率更大幅走低。

  考虑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提及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和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本次逆回购利率下降,可以引导市场利率中枢进一步下行,有利于降低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融资成本,形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合力优势。

  此前,3月16日,央行新作MLF但未调整操作利率,3月份LPR报价也维持不变。而3月30日,央行在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30个工作日后重启逆回购,在实现500亿元流动性投放的基础上调降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时点和幅度都超出市场预期。

  对此,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前期货币政策偏于谨慎,原因在于内外因素的叠加:一方面,在前期美元流动性紧张的环境下,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另一方面,前期国内复工复产进度不高,资金利率长期维持超低水平也制约货币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偏向于结构性支持,在总量层面偏于谨慎。随着美联储无限制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超宽松流动性,全球美元流动性紧张有所缓解,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明显缓和,近期有小幅升值;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经济目标和政策取向,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码。

  “我国还有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和货币政策工具。考虑到国内经济金融情况与国际的差异,人民银行在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时保持了定力和弹性,并没有一次用完所有的‘子弹’。”马骏强调,央行这次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之后,中国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采用常态货币政策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强化逆周期调节。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箱里既有价格工具,也有数量工具,还有结构性工具,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豫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