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相互保”引发热议 对保险市场带来何种影响?

来源:金融时报 王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1日

  截至10月29日15时,蚂蚁保险与信美相互联合推出的“相互保”保险产品已有超过1350万人加入。“2天破百万,7天破千万” 的参与量显示出该产品极高的受关注度,也使其成为相互保险市场里一款现象级产品。

  “相互保”备受关注的背后,是我国现阶段重疾险市场的巨大缺口。传统重疾险产品作为“相互保”的对比标的,其保障额度较高,同样保费也相对较高。投保传统重疾险产品对于收入不够稳定、不够高的人群来说较为吃力,因此,“相互保”的出现正是对缓解这一“痛点”问题的创新。

  究其本质,“相互保”是将保险产品特性与众筹形式结合的产品。根据“相互保”条款,所有投保该产品的用户拥有“0元加入,先享保障”的权利,在有用户出险时平摊保费,并承诺每个赔付案件的分摊金额不超过0.1元。这种以低廉价格撬动最高30万元杠杆的产品,群众喜闻乐见,因此热度持续不褪。但在大众高参与度的背后,这款产品是否拥有“真材实料”也引起各方关注。

  这款现象级产品的火爆绝非毫无原因。首先,信美相互是我国2017年批准的3家相互保险公司中,唯一一家以人身险为主要投保标的的相互保险公司。因此,该公司不管是产品运营还是风险防范均有良好的基础支持,对于投保人来说安全性、稳定性更加可靠。其次,信美相互此次与蚂蚁金服共同推广可以说是“强强联合”,支付宝2018财年业绩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支付宝的活跃用户达8.7亿人。“相互保”一经推出,面对的即是庞大的客户群体,依托支付宝的大量流量及大数据,获取符合投保条件的客户更为有效;再次,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称,据计算,每位用户每年的实际花费预计为100元至200元,价格实惠。另外,透明度高是其另一大看点,每月7日、21日对申请赔款案件进行公示,无异议案件再进行赔款。因此,“相互保”用户可以有效掌握每一例案件的钱款赔偿流向。

  然而,“相互保”并不是“无可挑剔”。因其“保险+众筹”的特性,其另一大对比标的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网络互助平台。

  近几年,我国网络互助平台发展逐渐正式化、规模化。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我国此类互助平台数量曾达数百家,其中包含专门针对儿童患病集资平台、专门针对诸如恶性肿瘤类特定疾病平台等互助平台;如今,仅剩十几家平台尝试在公益与商业间寻求平衡。其中,“水滴互助”是较有代表性的平台,两轮融资均有腾讯、美团等公司为其保驾护航。截至10月29日,该平台会员已达4800万名以上,划拨互助金将近两亿元。对于相互保险公司与网络互助平台之间的区别,专家表示,相互保险公司本质是法规定义框架下的保险公司;网络互助更像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群,让发病概率平等或相近的人之间能够互相抵御风险,而不是一款保险产品。

  “相互保”一出,健康人群为患病人群分摊风险概率是否合理成为最令人担心的问题。尽管在投保时,有填写健康告知书、芝麻信用要求650分以上等风控措施,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始终存在。同时,产品属短期重疾险范畴,保障时间为1年,并要求90天等待期,在等待期内诊断出大病不在保障范围内,因此,实际保障期仅9个月。另外,3个月等待期过后,出险的实际分摊成本是否每年仅为100元至200元如今还不得而知。从概率上来看,参与者越多,出险概率加大,在保证每个赔付案件0.1元/限额的情况下,保费也会随着出险率水涨船高。

  业内人士认为,“相互保”在探索创新保险道路方面值得提倡,但该款产品不能取代传统长期重疾险产品,仅可以作为一种大病补充保险。在发生重大疾病时,最高30万元的保额远远不够,如情况允许,仍然建议购买长期重疾险产品。

  “相互保”的问世对于保险业来说大有裨益。从用户角度来看,“相互保”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于健康产品需求的关注,有效提升群众对于保险产品的认可度,加深自身对于健康险产品的认知;从险企角度来看,新型保险产品带来的热度为传统险企敲响警钟——只有不断挖掘市场需求“痛点”,改善产品设计,提高创新力,使保险产品回归风险保障职能,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走出一条适合传统险企生存的道路。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王笑

责任编辑:郭豫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