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紧握大湾区发展机遇 保险业开放前景美好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8日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环境之中。如今,对外开放限制进一步“松绑”,海外企业加速进入中国,中国的企业也不断“走出去”。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正向纵深发展,保险业作为其中的参与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国家战略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正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外资企业在三年后可以独资身份进入国内人身险市场等一系列金融对外开放政策释放出大于预期的力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或将最早面临这一市场格局变化。
 
  应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是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结果,是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的自然选择,也是由外向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的必然路径。
 
  2017年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港澳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预示着相关部门将公布具体的大湾区发展规划,并且将有实质项目出台。
 
  粤港澳大湾区由“9+2”城市群组成,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湾区金融核心圈优势明显,汇聚全球众多银行、保险、证券、风投基金等跨国金融巨头;城市群分工明确,涵盖金融核心圈、优质生活圈、度假旅游服务、密集型产业带、“一带一路”产业链、生态环保产业园等领域。产业分布多元、风险覆盖分散,为保险业提供了多方位、立体化的风险管理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财险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大有可为。车险方面,“一小时经济圈”的打造使两岸三地多城的乘用车、货车、特种车等投保需求激增。企财工程险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会带动区域工程量激增,港口、物流、航运、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落地,将推动工程类风险管理需求加速上升。责信险方面,政府是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保障,中小微企业则是激发湾区活力的重要动力。财险公司应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助力政府职能转换,为社会风险管理提供一揽子风险解决方案。做好出口信用类业务,服务好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同时,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履约保证保险等业务,通过政银保等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除财产险外,人身保险产品、保险资金运用、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和再保险中心建设、巨灾债券、保险科技等领域也成为内地险企“入局”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发展领域。
 
  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险企对于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早已有所规划布局,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公司和粤电财产自保公司“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并已获批开业。广东保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保险资金在广东累计投资超过8000亿元,重点投向“大湾区”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和重大项目。
 
  香港一直是境内企业“走出去”的踏脚石,实际上建立大湾区的目的之一,还有希望香港与内地的保险业能够更好地互融共通。近年来,不少内地的中产阶级人士选择赴港购买重疾险、分红型寿险等产品。就产品设计、理赔等方面来看,香港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条件更具优势,针对性也更强。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裁容永祺就建议允许香港寿险公司以试行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服务中心,为已购买香港保险产品的内地居民提供服务,并为内地保险公司的管理和营运提供参考。加大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无疑将推动中国内地保险业实现质的飞跃。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门户,保险业务发展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扬帆,进而远航于“一带一路”沿线,乃至更大的区域。在此过程中,保险公司自身的产品创新与风险防控能力也会得到迅猛提升。
 
  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将会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在这这段进程中,一方面我国在适应传统国际贸易的新规则;另一方面我国希望通过自贸区和大湾区的建设,创新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的新规则,成为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