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银行理财增速换挡回归本源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5日

    樊志刚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具备良好的基本面支持,发展空间依然广阔,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仍能保持良性稳健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场以规范、提升、创新为主题的深刻变革已经在银行理财市场悄然展开。净值型理财产品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净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将成为常态。无论银行还是客户对此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是理财回归投资业务本质的必然要求。
 
  为了适应理财产品净值化时代的新要求,有效实施大类资产差异化投资策略,未来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需要突破传统框架,把提高自身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与从市场遴选引进丰富优质的资管产品密切结合起来。银行不仅要做好客户投资的直接管理者,还要成为客户资金与市场优质大类资产投资工具匹配的桥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作为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之一,目前也进入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分析解决好理财业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促进商业银行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品质、优化新时代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理财业务作为一项沟通居民财富、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综合性银行服务,其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政策条件。具体而言,经济增长、市场需求、资金供求、监管政策、金融科技等五个维度,对于当前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是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是金融活动的重要基础,过去10多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我国银行业理财业务从无到有,并完成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基础。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一方面高质量的发展也要以一定的经济增速为基础。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GDP实现了6.9%的超预期增长,2018年预计仍将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这是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继续维持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大基础。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这也是银行理财业务调整的重要导向。银行理财业务若要更为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必须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积极调整资金投向,同时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第二是市场需求。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本着为客户财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按照与客户的约定对其资产进行投资管理的业务活动。因此,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是理财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已经上升到了新的台阶。根据瑞士信贷的研究, 从2000年到2016年间,中国人均财富从5670美元增长到22864美元。同时,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的完善,居民的很多后顾之忧逐渐得以解决。老百姓除了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之外,对于财富管理的意识和需求都有了显著增强。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的水平再翻一番,预计未来几年居民财富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将更趋多元化。从需求角度看,银行理财业务不仅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有不断优化提升的要求。
 
  第三是资金供求状况。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及严监管下,2017年我国金融体系整体资金供求关系呈现紧平衡状态,M2增速降至8.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降至12%,均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去年,央行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上采取了“削峰填谷”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市场利率水平出现大幅波动,但是整个市场资金利率的中枢还是有所提升。银行间7天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在2017年下半年平均达到3.43%。2017年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平均较2016年提高了约150个基点。市场利率水平的上行也影响到理财市场,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支付收益率呈单边上行态势,下半年更是始终保持在4%以上。
 
  从目前情况看,预计2018年市场流动性仍将保持紧平衡状态,全社会对于市场收益曲线的预期可能进一步上行。对于银行理财业务而言,这意味着客户对理财产品回报率的期望可能走高。而与此同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银行进一步提高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却存在较大难度。这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是监管政策。2017年是金融强监管的一年,不仅“一行三会”在年内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监管法规、制度和措施,国务院还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拉开了监管体系统筹改革的序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就是金融监管协同理念的一项有力实践。
 
  这一切都预示着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监管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去杠杆,二是严监管。去杠杆就是要遏制银行理财业务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和银行管理能力的非理性增长,管住银行单纯从短期盈利动机出发的规模扩张冲动。严监管强调的是理财业务模式的规范性,纠正前期业务快速增长存在的脱实向虚、违规经营、不当创新等突出问题。这些政策本质上是为了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从长远看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回归本源及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短期内难免会产生较强的冲击效应,理财业务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都将面临全面调整。
 
  第五是金融科技。近年来,金融科技大潮给整个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理财业务而言,商业银行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跨界竞争和挑战。这种挑战集中体现在理财服务模式的变革。基于移动App 的全天候实时响应,平台化财富管理产品整合,覆盖长尾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一系列创新激发了客户体验意识的觉醒,倒逼银行加速理财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然而,相较于上述挑战,金融科技的发展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的机遇更大。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理财产品的设计、投资和管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近期多家银行已经或即将推出新一代智能投顾产品。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由技术驱动的银行理财业务大变革将全面展开。
 
  根据以上五个维度的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具备良好的基本面支持,发展空间依然广阔,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仍能保持良性稳健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场以规范、提升、创新为主题的深刻变革已经在银行理财市场悄然展开。
 
  第一,告别高速增长,迎来中低速增长时代。自2004年我国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以来,银行理财业务从无到有,完成了一轮爆发式增长,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在2016年末达到29万亿元左右的高峰,约相当于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12.5%。但实际上近两年来理财规模的增速已经开始下降,2014年的增长速度在40%以上,2015年在30%以上,2016年降至20%左右,到了2017年,增速已不到2%,并且年中还一度出现了负增长。
 
  这其中固然有监管政策的影响,但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客户需求变化的宏观背景看,银行理财业务本身也存在调整转型的需要。银行理财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可能将进入一个中低速增长的阶段。
 
  第二,告别野蛮增长,迎来规范化发展时代。与其他许多新生事物一样,银行理财在诞生之初的高速增长期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不规范、不健康的做法,个别银行存在为追求短期利益而打规则制度擦边球,甚至违规经营的情况。从结果看,在业务规模和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理财在风险管理、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监管部门对各种理财乱象治理的持续深入,这样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将从先发展后规范,转向先规范后发展,一些产品和业务甚至可能需要先出台原则性政策、条件等,才能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第三,告别快乐成长,迎来蜕变升级的时代。过去银行理财业务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客户需求激增的红利,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投资标的都十分丰富。广阔的蓝海市场为每一家机构都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整个市场快速壮大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然而,这样一个快乐成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未来,随着优质投资标的稀缺性加剧,客户对于个性化理财服务方案和服务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以及监管政策的持续趋严,都要求银行要在产品设计、营销组织、投资管理、风险防控等各个方面苦练内功,培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这将是一个充满困难、挑战,甚至是痛苦的过程。不过,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银行理财业务唯有经历这样的一轮蜕变,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第四,告别固定收益化,迎来风险投资时代。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为客户提供的是一种与存款或债券类似的相对固定的回报。这种模式既符合银行客户的传统理财偏好和习惯,也与银行传统债权类资产和负债业务模式相类似,因此理财业务在诞生初期就已成为主流模式。然而,根据新的资管业务监管要求,这种模式未来也需要进行改变。可以预见,随着资管新规的正式出台并实施,净值型理财产品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净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将成为常态。无论银行还是客户对此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是理财回归投资业务本质的必然要求。
 
  第五,告别刚性兑付,迎来风险自担时代。与固定收益化的形式相对应,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刚兑或隐形刚兑都是支撑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心理基础。而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刚性兑付,理财业务必须全面过渡到银行受托尽职、客户风险自担的状态,回归资产管理的本意、本质和本源,由此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今后银行理财市场的竞争将由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依靠综合投资管理能力的内涵式竞争。同时,摆脱刚兑观念束缚后,银行理财服务也将步入真正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新天地。经过更为全面、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锻造,我国银行业的研究分析、投资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能力都将跨上一个新台阶,到时真正获益的将是广大理财客户。此外,银行理财刚兑如果可以消除,将对打破其他经济金融领域的各种类似刚兑现象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由此带来的风险资产价值重估将是颠覆性的。
 
  面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变化,无论是商业银行、其他相关金融机构,还是理财客户,都需要主动调整观念,尽快适应。尤其是商业银行,更要全面分析理财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新的坐标体系下,找准自身定位,以“产品净值化”与“资产标准化”为转型的总方向,从提升经营效率和客户服务能力的本源出发,主动求变,抢占先机。具体而言,未来投研、产品、风控等三方面的能力将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首先,优秀的投研能力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成功转型的基础。一方面,银行需要深化对客户需求的研究与分析。面对客户结构多元化、市场需求分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资管业务首先需要从经营理念上进行调整,摆脱以银行投资风险偏好代替客户投资风险偏好的惯性思维,真正把客户的需求作为理财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依据。优秀的银行应该在全面分析客户特征和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客户认可的投资目标和策略,设定相应的投资业绩基准,为差异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银行还需要提升市场研究能力。核心是要形成包括宏观经济研究、中观市场分析、微观基础资产的定价和交易能力等在内的全方位投研联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大类配置策略。为了实现差异化的理财目 标规划,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需要由目前主要集中于债权类资产,向包括债券类、权益类、商品类、外汇类及另类投资等在内的全谱系投资转变,投资组合的管理方式也将越来越体现动态性。为此,银行需要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推进内部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优化研究与业务之间的良性反馈机制,夯实理财业务转型升级的智力基础。
 
  其次,丰富的产品供给能力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竞争力的载体。为了适应理财产品净值化时代的新要求,有效实施大类资产差异化投资策略,未来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需要突破传统框架,把提高自身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与从市场遴选引进丰富优质的资管产品密切结合起来。银行不仅要做好客户投资的直接管理者,还要成为客户资金与市场优质大类资产投资工具匹配的桥梁,通过FOF、MOM等资管投资新模式,在客户资管大类资产配置方案的整体框架下,整合理财业务和基金、保险产品等代销服务,拓展资管产品投资的风险收益边界,提高投资标的的标准化程度和信息透明度。这种业务模式的创新还有助于打破客户对目前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占主导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惯性认识,促进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
 
  对于客户日益增长的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充分挖掘境内、境外资源整合的潜力,在利用好QDII等境外直接投资渠道的同时,加快提升境外机构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做好境内外机构间资产管理业务的联动发展,帮助客户整合境内外资金和资产,提供统一的全球资产配置策略。
 
  与此同时,在理财产品投资目标、投资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投资过程的动态管理等方面,银行需要注重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使之成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新引擎。通过多维度客户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完善算法设计和系统自动学习能力,银行可以全面提升理财产品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形成“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管理”的模式,升级客户体验。这将成为决定理财业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最后,有效的风险防控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商业银行需要根据理财业务的属性和特点,将分散投资、优化大类资产配置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手段,将风险管理目标与产品和客户的整体投资目标相适应,在风险管理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风险经营意识。在具体风控实践中,银行一是要建立起覆盖资管行业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识别、监测、控制和处置等全流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二是要通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风险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三是要构建起有效的风险防火墙,防范外部合作机构或交易对手的风险向内部传导,以及不同资管产品之间的风险传染。
 
  银行还需要加强理财业务风险计量和量化管理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将理财业务全流程嵌入IT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风控作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与新业务、新产品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型不能仅基于历史数据,还要具备深度学习能力,提高对风险源的识别定位能力,对市场环境剧变和“黑天鹅”事件预测和应对能力,促进风险控制的动态性和前瞻性。
 
  此外,有效的风险管理还需要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关系。一方面,积极提高风险管理具体执行环节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决策效率损失和操作风险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银行也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优势,保持投资决策、风险甄别、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的人工控制,确保必要时刻的人工干预和接管能力,有效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