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客家旅游 >> 正文内容

下活一盘棋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4日

大余梅关风景区梅园游人如织。
大余梅岭三章纪念馆。
 
    □李斐 刘海清 文/图
 
  上个周末,从广东韶关自驾来大余旅游的李晓强一家行程安排得很丰富:新城周屋感受厚重的理学文化,青龙元龙畲族村体验少数民族风情,丫山景区呼吸“城市绿肺”,梅岭三章纪念馆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下了高速就是景点,两天时间玩得特别过瘾。”李晓强的感受,得益于大余县整合旅游资源,下活旅游这盘棋带来的实际变化。
 
  近年来,大余县紧紧围绕旅游名县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发展定位,树立全域化旅游理念,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实施全景化打造、多点化结合、融合化发展,旅游产业呈现“百花齐放、四季飘香”的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276.8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4.28%;旅游总收入达13.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97%。
 
  景点包装,淡妆浓抹总相宜
 
  修复老房子、古建筑,再玩踩高跷、打陀螺,重现爆米花、熬红糖……远离城市喧嚣来到丫山A哆乡村,放眼望去依旧满眼葱绿,游客们回味着生产队、大队部和公社食堂的集体生活,一片欢声笑语。
 
  大余,素有“世界钨都”、梅花诗国、牡丹亭故乡、中国理学发源地等美誉,是“先贤教化”的儒雅之邦。秦时设关,隋开皇十年置县,苏东坡曾在此写下“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的名句,汤显祖曾在此构思创作了戏剧史上重要的作品《牡丹亭还魂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项英等在此坚持了赣南三年游击战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借助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大余县大手笔开发包装景点,坚持高水准规划,聘请多家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在空间布局、环境协调、特色创建等方面取百家之长,注重将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挖掘相融合。该县在景区建设中巧妙融入“山水、文化、美食、儿时”四种记忆,景点建设不填塘、不推山、不砍树、不拆房,修建道路尽可能采用木塑板,沿山而铺,沿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树让路。同时,充分挖掘“周程”理学、红色经典、民俗艺术等丰厚文化底蕴,修复载体,还原风貌,为景区打造注入美丽文化灵魂。
 
  全域旅游,万紫千红总是春
 
  细雨绵绵的清晨,走进梅岭三章纪念馆,顿感恢宏肃穆之美。雕塑、油画、半景画、微缩景观、多媒体视频等多种展示形式,将陈毅、项英等同志当年在大余参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土地革命战争,开展艰苦卓绝的赣粤边游击战争的史实生动全面地展现出来。
 
  红色旅游文化、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养生度假基地、民俗文化廊道……大余县将各类特色景点串联,形成“红、古、绿、黑”特色项目,着力打造“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古文化旅游长廊”“章江流域生态旅游长廊”三条旅游长廊。目前,该县共有128处景点景观,包括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及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西省首家AAAAA级乡村旅游点等。迎合当前全域旅游热潮,该县策划并推出了县内一日游、二日游、五日游等十余条精品旅游线路,让不同需求的游客有了更多选择。
 
  据大余县旅发委主任曾云介绍,借鉴工业经济抓项目的经验做法,大余精心挑选了龙山小镇乡村旅游扶贫基地、牡丹亭文化园、千亩梅花大观园等一批好项目进行重点打造。今年以来,该县推进实施了丫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梅岭三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大余矿业公园等8个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45.35亿元,已规划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
 
  产业联动,风景这边独好
 
  过去的两年里,新城镇周屋村贫困户周东荣亲眼见证了家园变景区后的喜人变化:村内的配套设施一步步提升了,道路越来越通畅了,村子在外名气越来越响亮了,来家门口旅游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了。被村里聘请为景区保洁员后,周东荣习惯吃过晚饭就到清水栈道走走,一方面看看是否还有需要清理的垃圾,另一方面更是感受着主客共享旅游资源的生活状态。周东荣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充实,每月还能有700元的工资收入,这让他感觉很幸福。
 
  旅游产业发展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藏富于民,全民参与。据了解,近年来,大余县把乡村旅游作为“带一接二连三”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立足于增强产业对扶贫的“造血”功能,该县在乡村旅游谋划、建设、管理和制定政策时,均充分考虑、吸纳和靠近贫困户,利用“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五种捆绑模式,让该县贫困户可获得自主经营、劳务、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六方面的收入。
 
  同时,该县还鼓励支持当地百姓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探索建立让当地百姓合理分享旅游经营收益机制,最大限度解决当地百姓就业问题。目前,该县在县内百余个旅游扶贫产业基地内直接或间接吸纳3.5万人劳动就业,占总贫困人口的35%以上,贫困群众的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70%以上,旅游扶贫已成为该县最直接、最稳定、最全面、最持续、最生态的脱贫致富新路径。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