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时节行走赣南,处处姹紫嫣红、花香四溢,蝶舞蜂飞、游人不绝。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赣州接待游客207.5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9%;实现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29.43%。
一季度统计数据表明,赣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7.86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领跑全省。全市服务业增加值227.47亿元,同比增长11.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82%、29.53%;
近年来,赣州立足优势、把握机遇,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
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之一,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市第五次党代会指出,要做旺文化旅游业,把握高铁时代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机遇,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加快“一核三区”建设,建成一批综合性龙头项目,打响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绿色家园、两江源头等旅游品牌,建设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魅力红土迎客来,赣州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人们对赣南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立足文化禀赋
规划旅游发展布局
众所周知,赣州文化多元、底蕴深厚。宋城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熠熠生辉,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业态,让赣州独具魅力,正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雄厚实力。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既是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旅游,将产生“1+1>2”的效应。
赣州立足自身文化禀赋,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展了旅游相关规划的编制、完善和提升工作。针对各地文化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赣州提出“一核三区”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建设精品旅游区,即打造以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以瑞金市、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会昌县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区,以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以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为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区,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赣州编制完成了《赣州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赣州市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启动了《赣州市三江六岸旅游开发与环境提升规划》编制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础,各级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区规划相结合的旅游规划体系。
目前,赣州红色、绿色、古色、客家等各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齐头并进,这离不开政策、资金的引导。赣州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将旅游业纳入现代服务业攻坚战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对旅游重大项目实行定期调度。赣州还组建了赣州市旅游专家智库,从学院派旅游专家、业界企业家、政府专家三类人选中遴选了30余名专家,为我市旅游项目建设、品牌创建出谋献策和专业把关。
强化项目带动
做大文化旅游“旗舰”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赣州积极“北上南下”争项争资、招商引资,为文化旅游攻坚积蓄后劲。
率先垂范,多渠道招商。去年以来,市领导多次带队赴北京、平遥、贵阳、成都、龙岩、武汉、杭州等地考察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邀请了广东航运集团、北京民俗旅游商会、北京华谊兄弟文旅演艺集团、幸福时代生态城镇开发有限公司等客商来赣州考察调研,编制了《赣州市重点旅游项目招商指南》,推动了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签约落地。
22.7万人次观展,现场达成意向合作企业86家,旅游商品销售额达175万元……这是2016年赣州旅游商品博览会所取得的成绩。赣州大力实施精准营销,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推介赣州旅游,主攻北京、广东、上海及港澳台等境内外主要客源市场。通过举办赣州旅游博览会、“美丽乡村游,欢乐赣州行”、千车万人自驾游赣州等各类旅游节事节庆活动,赣州城市旅游形象更加鲜明。
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约旅游项目10个,投资额达230.65亿元,其中包括陡水湖龙门景区、兴国特色小镇、崇义特色小镇3个10亿元以上项目。同时,我市筛选了涵盖主题公园、旅游演艺、创意文化、温泉养生、特色小镇等多种旅游业态的重点旅游项目65个,总投资491.81亿元,目前已开工54个,开工率83%,2017年计划投资82.615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0.65亿元。
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过去的2016年,对家住上犹县的李林茂一家来说,是收入大增的一年。自他家门口的旅游点柏水寨开园,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家里的农家乐受到带动,也越办越好。
如今在赣州,受益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百姓越来越多,全市发展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成效凸显。赣州充分利用各地农村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结合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推进“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大旅游
产品体系、百个旅游扶贫重点镇、千个旅游扶贫示范点),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型业态。
同时,赣州采取“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旅游公司+贫困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等方面的收入,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目前,全市涌现出大余丫山、宁都小布、石城大畲等一大批远近闻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全市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快速增加,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近3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