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产业公司 >> 正文内容

江苏钢铁业联合重组胎动 重整方式多元化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6日

    “企业联合重组已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耀芳表示,加快企业联合重组,一方面可以对现有分散的产能进行优化配置,促进部分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优势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形成由优势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建议,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纲的领导小组,建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服务体系,设立钢铁产业联合重组基金,发挥市场在联合重组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优化联合重组的政策环境,真正打破阻碍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有形与无形障碍。
 
  ⊙记者 金嘉捷 
 
  江苏省钢铁行业联合重组正在酝酿中。记者从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获悉,重组目标设定为全省前4家钢铁企业占全省粗钢产能比例争取超过80%,前8家产能占比力争达到100%。这意味着,未来江苏省内的合规钢铁企业有望整合为8大企业集团,其中包括1家年产达5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重组方式多元化
 
  3月1日举办的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一届三次会员大会上审议讨论了《江苏省钢铁行业联合重组方案(建议稿)》。方案提出,力争培育1家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培育3家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培育3至4家具有较强品种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化钢铁企业,包括优特钢、工模具钢、不锈钢。
 
  在工作路径上,鼓励优势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建立产能整合平台,积极与目标企业进行双向自由选择,整合产权或经营权,优化产业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主动压减缺乏竞争力的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充分尊重企业主体地位,避免政府进行“拉郎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由政府提供配套的政策措施、管理和服务。
 
  重组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包括参股、控股、资产收购、信托管理、委托经营等都可采用,并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重组。以徐州为例,当地现有18家钢铁企业,规模相对分散,此外还集中了10家左右焦化企业,可以考虑进行焦化和钢铁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重组。
 
  “企业联合重组已成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耀芳表示,加快企业联合重组,一方面可以对现有分散的产能进行优化配置,促进部分过剩产能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优势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形成由优势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提出,联合重组并不是企业之间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将淘汰落后、联合重组、产能置换、升级改造相结合;重组同时调整省内钢铁产业布局,合理分配沿海、沿江、沿运河和内陆钢厂的产能、设定区域产量上限;加强环保、节能、质量、标准、技术综合执法,促进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加快退出。
 
  重组政策环境待优化
 
  2016年,宝武两家央企完成跨区域联合重组,将全国前10家钢企的产业集中度提升至35.9%,同比增加1.7%,但与2010年的集中度48%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此,工信部在3月1日发布的《2016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和2017年展望》中提出,目前钢铁产业集中度处于低位,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严重,今年钢铁行业联合重组将深入推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姜晓东认为,兼并重组是否成功的标准,不是看项目建设规模扩大没有,关键是企业竞争力是否得到明显提升,这表现在盈利能力、市场份额、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品牌效应、管理效率、资产组合等多个方面。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宝武两家央企重组,所有权上没有争议,阻力较小,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民营企业背后的股东各不相同,这就会给联合重组带来障碍。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会长、沙钢集团总裁龚盛对记者表示,重组并非一蹴而就,除了股东问题,还要进一步考虑重组企业产能的合规性、重组后的经营效率等多方面的问题。
 
  面对诸多困境,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建议,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纲的领导小组,建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服务体系,设立钢铁产业联合重组基金,发挥市场在联合重组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优化联合重组的政策环境,真正打破阻碍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有形与无形障碍。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