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网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3日
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往下走,东至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便是北京城最长的胡同,东、西交民巷了。这里曾经汇聚了众多银行,也是中国银行前身"大清银行"的发源地。在这古老的巷子里还留着旧时银行老楼,那些门前镶嵌着汉白玉文物保护标志的建筑见证了中国银行历史上的风云变化。
中国银行有近百年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在中国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对于外资银行而言,中行有着令人羡慕的"中国概念",相对于中资银行,中行又有着规模最大的海外业务。
从清政府王朝的国库银行到成为一个国际化金融企业,中国银行的百年,是风雨的百年,历史的每一页都承载着年轮的痕迹。
目睹过清王朝末期的腐朽,经历过辛亥革命的喜喜悲悲,经受过抗日战争炮火的洗礼,在新中国的成立中重生,在金融危机肆虐时依旧坚挺。如今,随着金融危机渐去,在满目疮痍的华尔街上,忙碌的金融家们开始寻找新的"宝藏"。受冲级相对较小的中国银行业业早已开始复苏,那么现在银行家们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百年金融
炮火与灾难中满脸风霜
中行的官方资料显示,1912年,她由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7年间,中国银行先后是当时的国家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
然而追溯历史的遗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银行是在大清银行的基础上筹建的,而大清银行的前身责任清朝的户部银行。
户部银行成立于1905年8月,总行设在北京西郊民巷,行址虽然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但是仿照西洋银行而设。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行长为贾继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官办银行--大清银行的行长。
在满清王朝即将覆灭之时,筹建新的国家银行--中国银行提上了革命军的议事日程。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政府总统,临时政府决定在大清银行的基础上筹建一家新的银行。
1912年2月5日,经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和新任财政总长陈锦涛批准,中国银行宣告成立,并开始营业。在随后军阀混战的岁月里,中国银行行长之位几度易主,每次权力的交替印刻着时局变革的烙印。
北洋政府时期,为了补贴无底洞似的军费开支,往往发行各种名目的公债基金以筹措资金。政府发行的有价公债卖出时一律是折价出售,各家银行常依靠代理发行公债基金以牟利。北洋统治末期,因政府变动频繁,公债信誉大跌,资金极难筹措,外资银行挥舞着金元大棒,虎视眈眈要以金钱换取大量的在华利益,幸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先生挺身而出,大力整顿政府公债。每当总税务司拨转的公债基金户不敷周转时,中国银行便垫款接济,从1921年到北洋政府垮台,除1922年、1927年曾暂缓还本外,一般都能如期偿付。中国公债信用建立应归功于张嘉璈。
在20年代,蒋介石政府时期,中国银行一度落入四大家族。从宋子文到孔祥熙,当时上海工商界陷入困境,但是在四大家族手中的中国银行并无作出任何拯市措施。一直到1949年,蒋介石王朝垮台后,四大家族在中国银行中的势力方土崩瓦解。
中国银行目前是国内拥有最多海外资产和业务的银行,也是中国对外窗口性标志之一,而中行面向海外这一性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定下了的。
劫后复业
海外窗口的风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成为面向海外的外汇专业银行。龚饮冰则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任中国银行总经理,开创中国银行历史的新篇章。
1950年1月,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展开之时,海外中国银行分支机构相继接受新总处的领导。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响应号召,宣布接收北京总管理处的领导,不久,伦敦,新加坡,雅加达,吉隆坡,卡拉奇,孟买,加尔各答,仰光等分支机构纷纷宣布接受国内总管理处的领导,为新中国保存了大量的海外资产。
1950年4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三年后,即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中国银行条例》,明确中国银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
也正是由于中行本身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国银行是目前国内银行中最国际化的商业银行,先后分别在香港、澳门、伦敦、大阪、新加坡、纽约、曼谷、东京等地设立海外分支机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初,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外汇管理机关。中国银行长期作为国家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根据国家授权,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工作的职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国银行管理外汇、经营外汇业务、组织外汇资金的作用,中国银行必须实行体制改革。这是中国银行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197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中国银行体制改革方案。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并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仍称中国银行,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和中国银行对外两块牌子,内部一个机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就在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进行谈判之时,中国银行总部决定将原中国银行驻港总稽核室改称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从1983年1月起,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和其他13家中资银行及附属单位对外宣布一起组成"港澳中银集团"。
港澳中银集团的形成对于港澳的顺利回归,及保持两个地区繁荣稳定和平稳过渡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背水一战
上市喧嚣与舆论之战
作为国有银行上市的代表之作,中国银行的上市要从国有银行改革说起。
1997年7月2日,当中国还沉浸在香港回归的喜悦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从中国的临近泰国开始爆发,很快就席卷整个东南亚和东亚,这就是亚洲金融危机。面对危机,中国并非隔岸观火,因为亚洲金融危机令中国羸弱的金融体系和强大的金融风险举世皆知。
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四大银行,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积聚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因此,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出手拯救濒于破产的四大银行。2700亿元的注资和1.3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得四大银行免于倒闭,为国有银行下一步的改革争取了时间。
但是这些措施并不涉及体制上的变革,只治标不治本。随着中国在2001年底入市,中国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成为境外媒体报道的大标题。
国有银行改革曾被温总理称为"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然而面对"钱从哪来"的死局,在巧妙设计出利用外汇储备注资的思路之后,经过精心安排,2003年12月30日,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悄然注入中行和建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大幕终于展开。
2004年1月6日式中国金融史上改变历史的一天,这一天中行和建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公之于世。
国有银行的股改由注资而启动,但是绝不仅限于注资,接下来便是进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工作。
但是,在如此的经营业绩状况下,且不说海外投资者,就是中国的投资者又有多少人敢于以高于面值的价格入股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过程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势在必行。
多方考虑下,国有银行家们开始全世界寻找战略投资者,但是对外出售国有商业银行股权,不可避免地引来一些人的责难,就此而言,"贱卖论"注定要上演。正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办经济特区问题上,也曾发生过"卖国"、"殖民地"等一系列责难,改革总要经历舆论的阵痛。
但在没有其他解决方案可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冒此类指责,迎难而上,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快速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改革和发股上市。这就是当年两难境地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2005年6月23日,瑞银集团发布了一则简单的消息称,"瑞银集团正与中国银行洽商,计划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随后在8月18日,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李嘉诚的私人基金和美林国际,以31亿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到了2005年底,淡马锡参股中行以减少持股规模的方式获批,淡马锡出资15亿美元购买中行5%的新股。
引资结束后下一步,便是上市。2006年"五一"长假之后,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中行董事长肖钢率领他的团队在北京、香港、美国和澳洲等地不停奔波,在全球股市动荡的糟糕时期为投资者讲述了一个属于中行自己的故事。
中行在香港IPO虽然并未选择合适的时间,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绩。成为当时六年内全球最大的IPO,有史以来全球最大金融机构IPO。
H股上市完成后,中行又于时年6月在境内成功发行A股。至此,中行的上市在舆论的争吵中完美谢幕。
谁都不是赢家
金融危机暂歇后"走出去"
始于2007年底的次贷危机的出现,似乎在人们的意料之外。随着金融危机的日渐深化,华尔街坍塌的声音伴随着慌乱的尘嚣传入中国。而刚刚完成上市的中国银行业无一例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金融风暴的多米诺骨牌开始逐渐倒下。从贝尔斯登到雷曼兄弟,标志着华尔街无限风光的五大投行最终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中国金融业也许应该庆幸于涉外业务不深的缘故,大部分金融企业受损并不严重。
2008年10月6日,中国平安公告称打算将投资富通集团造成的157亿浮亏计提减值准备,并计入三季度利润表,该公告将投资者们的视野从国外引到了国内。几乎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也进一步陷进了金融危机中:不仅中银香港被迫回购此前销售的雷曼迷你债券,第三大股东苏格兰皇家银行所持的中国银行市值约695.3亿元人民币的股权也因股东的危机存在套现压力。
为了解除投资者的恐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表示,"中国银行完全有信心,而且有能力将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正在中行尽量避免自身收到金融危机冲击之时,外资股东们却也为了"自保",开始大规模抛售中国银行股票,引外资战略者的退出引发的第二波舆论战就此打开。
深陷困境的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其持有的中行股份解禁后,将其所持有的股份悉数抛售,不久,瑞银也全面抛售其持有的中行股份。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全面出逃引发舆论恐慌,
鉴于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状况,中行在外资出逃前,已提前做了战略投资者撤离的准备。根据中行副行长朱民表示,从2008年4月开始,中行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声誉良好并能够长期持有中行股票的潜在"接盘者"。目前股权的转移平稳有序。如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108亿股的转手,仅用了不到4个小时,交易中实际有效需求资金是抛售资金的2.2倍多。
外资抛售与金融危机的恐慌已日渐消散,金融危机过后,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满目疮痍,中国银行已经做好了继续"走出去"的战略。
今年9月21日傍晚,一项总额为32亿新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的"华能国际新加坡大士公司再融资项目"银团贷款协议在京签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银行牵头的银团所提供报价,可为华能国际每年节省上亿元人民币的财务费用,因而最终战胜其他海外银团。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该项目收购后因保持了稳定的盈利,亦成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随着持续资本流动势头和资本加速聚集,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将成为并购交易的温床。而如果中国银行业愿意"出海扩张",那么,无论对企业还是银行自身,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统计显示,2009年,中行已投放和拟投放的"走出去"重点项目金额合计达26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项目贷款、结算服务等各种业务量今年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