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产业资金挤爆金融圈 转型升级还是不务正业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5日

    □本报记者 高改芳
 
  产业资金正加速进入金融领域。众安保险、恒大和万赢证券正在筹备中外合资的“恒赢证券”,这意味着,恒赢证券的股东将囊括马明哲、马云、马化腾和许家印等行业大佬。在此之前,绿地控股已经在香港成立绿地亚洲证券,TCL组建金融控股集团也已有一年时间……
 
  金融界人士指出,负利率和不良贷款率上升已极大地挤压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客户。而大客户手握重金,集团内部的项目可能不需要这么多钱了,他们更愿意成立自己控股的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公司把钱分流到资金更匮乏的其他中小企业,甚至与P2P公司合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增厚集团利润,提升集团的估值。产业集团的另一种思路是通过金融服务激发产业链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是产融结合,这种思路下可能将会对产业金融大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产融结合”的发展之路目前看来是不错的企业转型方向。但是,如果实体经济持续低迷,最终形成“钱生钱”的资金空转,那对整个金融系统的伤害将非常大。如何去伪存真,探索出金融真正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需要企业、监管各方进一步思考。
 
  家电龙头拓展生态圈金融服务
 
  家电企业是中国企业中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行业代表之一。随着竞争加剧,家电企业已经不是单体作战,而是整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只有提升全链条竞争力才能胜出,因此,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向生态圈输出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各项能力成为不二之选。
 
  海尔、美的、格力、TCL等家电巨头们纷纷涉足金融领域。据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介绍,2015年以来TCL金融控股集团已投资56.5亿元,预计全年累计投资额达60亿元。
 
  机会
 
  TCL金控相关负责人介绍,TCL集团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数十万家上下游合作伙伴积累了长期合作关系。生态圈伙伴所需要的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诸多需求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融资难、劳动力成本上升、管理水平低、税负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需要经过N级供应商,这些小供应商在融资方面得不到满足,融资成本高,并且逐级递增,层级越低,成本越高。“我们TCL金融希望通过提高效率和共享金融服务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该人士称。
 
  TCL金控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孵化于TCL财务公司,随着实体经济整体压力变大,客户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资金获取,演变为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资金成本节省。而这方面的诉求在传统票据业务体系下较难得到满足,如拆票转让手续复杂还涉及费用,贴现不能部分金额贴现,贴现后不能方便回购等等。
 
  针对于此,TCL金控推出了“金单”业务,金单是TCL集团的应付账款承诺凭证,在设计理念上类似商业承兑汇票,但更为灵活。金单依托互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账款不可分拆的问题。金单用户使用金单融资功能,可按照本公司资金计划,分批融资,平台上一家企业用户将一张金单分成10次融资,总利息成本比传统票据贴现节省了20%。对于TCL集团,金单不仅可用来替代票据,也可以替代应付账款,传达到期必付款的契约精神,塑造大企业商业信用。2016年,已有数千家供应链企业使用金单,且仅一年不到的时间,交易量已经突破200亿元,可见金单的理念得到中小企业的广泛认同。
 
  金控业绩显著
 
  TCL集团2016年半年报显示,TCL金融控股集团立足产业金融协同优势,为集团产业及产业链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用户提供结算、融资、消费信贷、理财等金融服务。上半年,TCL金融实现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43.1%。
 
  半年报显示,TCL金融依托核心产业,业务规模不断增长。其中,供应商金融服务平台“简单汇”业务规模爆发式增长;经销商融资产品“T微贷”、“T票通”等顺利推广,同比增长323%;TCL智融科贷公司定位于消费金融,为产业终端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公司打造的理财平台“T金所”一季度末顺利上线,不到半年已实现近20亿元交易量。据了解,TCL互联网小贷公司将于11月在广州开业,届时将进一步丰富其消费电子产业链经销商、新农业等领域金融服务布局。
 
  集团战略投资的上海银行、湖北消费金融公司、惠州农商行等业务发展良好;并积极参与发起设立上银金融租赁股份公司、粤财信用保证保险公司,布局融资租赁和保险类业务。
 
  TCL等家电企业力行的产业金融发展道路仍在探索中,能否趟出一条金融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房企的金融帝国冲动
 
  除了家电行业,地产界的“产融集合”早已蔚然成风,很多地产大鳄更是大举“逆袭”,剑指金融帝国。
 
  10月8日,根据证监会公告,格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准设立。格林基金的发起股东是河南省安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首家由房地产公司发起并100%控股的基金公司。安融地产背后的“格林系”已囊括期货、保险公估等牌照。
 
  今年4月,陆家嘴发布了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斥资百亿元收购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公司100%股权。此举意味着陆家嘴正式实施“地产+金融”的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产融结合”,最终把上市公司打造成竞争优势突出的金融控股集团。
 
  实际上,房企转型早就风起云涌,万达、绿地、碧桂园、恒大等龙头房企纷纷进军金融。今年9月,恒大宣布出售饮品、粮油、乳业等农牧快消业务,重新专注地产和金融。出售快消业务的原因也很简单:不赚钱。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恒大粮油集团公司、乳业集团公司及矿泉水集团公司,未经审核的净负债约为人民币33亿元。但恒大在金融领域恒大却格外激进:除了近期连续在A股举牌上市公司,并已拥有7家上市公司外,恒大目前已经获得保险、保险经纪、保理、银行、消费金融、支付等多个金融牌照。
 
  而通过高调举牌万科在资本市场掀起惊天巨浪的宝能系,资本运作很重要的一个依托就是旗下的前海人寿。控股前海人寿,宝能系迈出了试水金融的关键一步,并继续强势出击。到目前为止,宝能系的金融业务已涵盖财险、寿险、公募基金、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领域。宝能系如果再能拿到银行牌照,与安邦类似的金融帝国雏形将呼之欲出。
 
  除了较为市场熟知的万达金融、恒大人寿、前海人寿之外,地产龙头万科于2013年通过收购成为徽商银行最大单一股东。今年9月,绿地(亚洲)证券公司在香港成立,主要开展境外房地产基金和全球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及管理。泰禾集团、泛海控股分别入股东兴证券、民生证券。此外,中天城投则于近日增持中融人寿。
 
  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股份制企业专业委员会主任曹俊认为,产业投资的回报率水平远远低于对资本市场投资的回报,是促使产业资本集中举牌的主要原因。此外,传统产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能力不足,竞争力下降,造成盈利水平难以达到投资人的要求,产业资本需要寻求新的投资蓝海。
 
  化解还是加剧风险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和银行惜贷的情况几乎同时发生,而期间资金是否“脱实向虚”、化解还是加剧风险的问题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银行“惜贷”苗头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两年后的今天,惜贷更加严重,甚至在今年7月出现全月新增信贷几乎全是个人按揭贷款的极端情况。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不良资产开始加速暴露。不良率激增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银行风险偏好迅速下降,本能地从中小微企业等风险较高的客户群体中逐渐收缩信贷投放。2014年开始,每月新增的对公短期贷款相较前几年显著下降,仅在年初和季末冲量,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月份出现大幅负增长(当月余额下降)。对公短期贷款主要投向私人部门(这些部门很难拿到中长期贷款),对公短期贷款投放量的下降,意味着私人部门的信贷获取情况变差。毫无疑问,银行业已经陷入惜贷困局。
 
  私人部门指居民、私营企业等。与之对应的是政府部门或公共部门,包括各级地方平台以及带有显性或隐性政府信用背书的国企、机构等。银行放款时,对私人部门的放款行为更市场化,而对相关公共部门的放款,则往往由于政府信用而默认其风险小(甚至无风险),放款行为并不充分市场化。
 
  2015年以来,货币宽松,无风险利率下降,使风险溢价上升。近期的风险溢价大致不变,缓慢下行,但比2013-2014年仍要高一点。可是因为经济持续下行,企业自己的风险还在上升,于是,风险溢价虽然比调控时期高一点,但仍是杯水车薪,还是覆盖不了风险,于是银行继续惜贷。
 
  某贷款中介公司的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此背景下,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客户,比如各个行业的龙头,央企、国企等。
 
  某央企驻北京的房地产公司高层透露,他们开发楼盘的时候,往往有五、六家银行的行长来找他,希望能放贷款给他。银行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不缺资金的大企业能够轻松拿到贷款,资金匮乏的小企业却一贷难求。这也是困扰国内银行界多年的“无解”难题。
 
  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士私下表示,解决小企业融资的难与贵,其实主要是解决小企业财务与经营信息的真、实、明、动(动态)问题,涉及财务纪律,诚信体系,信息共享,低价增信,严刑峻法。“这些哪一件不是地方该干该做好的事,把榔头敲在银行头上,至少是偏了。”该人士说。
 
  这些银行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恰恰被产业资本认为是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的脱虚向实,有利于化解相关风险。
 
  TCL金控集团人士介绍,TCL金控主要是基于TCL生态圈来发展业务。比如TCL的经销商分很多层级,即便是一级经销商可能也只有20%的业务是TCL的,但这个经销商下面可能还有更小的经销商,能够辐射更多的小企业。TCL还有近万家供应商,所以这个链条很长。TCL对这些众多企业的交易数据能够有效降低TCL金控做金融时候的风险。
 
  不过,也有人对产业资本大举进军金融表示担忧,认为产业资本“不务正业”,将进一步加重“过度金融化”倾向。此外,金融需要高度的专业化,跨界进入也存在诸多风险。某大型国有银行的人士称,在民营中小企业中,资金挪用、短贷长用是普遍情况。中小企业贷款很大部分投向房地产和高利贷投机。而且中小企业老板很多赌性很重,喜欢把杠杆放到很大。当经济不景气,实业下行的时候,有更多的民营老板抽资金出来做房地产、放高利贷。“以前有人说过,大企业死于效率低下,小企业死于乱投资。”他认为这也是银行、产业金融都要加倍防范风险的原因。
 
  某贷款中介透露,有些大集团的金融平台甚至与P2P合作,把资金借给网贷平台,再通过网贷平台找项目、放贷款。“这上一种非常可怕的资金空转的苗头,像当年的钢贸贷款一样,对金融的杀伤力极大,要足够重视。”该人士认为。而鼓励小额分散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办法在实际操作中也是困难重重:要梳理每家网贷平台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处工作量极大,几乎不可完成。此外,小贷公司、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泛金融公司,往往由地方金融办主管,实际上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酿成金融风险。
 
  金控风潮
 
  TCL金融控股集团(简称“TCL金控”)人士称,TCL集团从2014年开始做产业转型,在原来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的板块:互联网、物流加销售、金融。2015年,TCL金控集团成立后,目前旗下有五家属于“新金融”范畴的子公司:两家小贷公司分别专注于产业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一家保理公司,一家财富管理公司和一家支付公司。
 
  所谓“新金融”,是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而言的,指小贷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
 
  此外,TCL集团还做了一些金融方面的布局,例如TCL集团是上海银行的第六大股东、惠州农商行的第二大股东,同时还投资了保证保险等。这些都是TCL金控作为主要的管理者。
 
  TCL金控为产业链服务的新金融业务都是基于TCL集团30多年形成的生态圈和产业圈。TCL集团产业链上经销商加供应商客户将近10万家,有上亿个人消费者用户,TCL集团对这些客户的了解更深。
 
  “我们在和上下游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用户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中,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效率低等情况,特别是在中小型供应商、经销商体系中非常严重。”TCL金控人士表示。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金融风控更严格,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更加突出。该人士说:“我们和这些企业已有非常密切的交易链条上的往来,对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有深入了解;其次,由于相互之间非常了解,我们之间建立了长期的信任关系,这是其他机构不能比拟的。我们的机会就在这里。”
 
  实际上,除TCL之外,海尔、奥马、美的等都已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TCL金控人士承认,家电行业已经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单兵作战已转化为全链条竞争力之争,家电企业涉足金融领域,可以为上下游提供资金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
 
  2010年前后,家电企业陆续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金融业内人士介绍,通过对预收账款的拆借赚取利润,资金运作一般能够拿到7%-8%的利率,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可以无成本地赚取平台服务费,这个服务费大概在3%左右。在家电企业净利润下降的大环境下,这一块的利润是相当有吸引力的。Wind数据显示,2015年家用电器指数销售净利率仅6.77%。
 
  TCL集团2016年半年报显示,TCL金控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43.1%。而TCL集团上半年的净利润不过7.88亿元,同比下降6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6亿元,同比下降62.6%。
 
  对此,TCL金控集团内部人士认为,应当采取“穿透式”监管,要求网贷平台、金控公司披露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处,并规范关联交易,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防火墙。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应该支持创新,希望创新能够切切实实地带来好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在某些方面的监管没有及时到位,监管在某些方面还有许多漏洞,许多不足,互联网金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平台从建立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000家,其中超过40%出了问题,2/3是道德风险,那就不是小问题了。由于金融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对整个金融系统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金融创新还是需要严格把关,审慎监管。”连平说。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