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产业公司 >> 正文内容

美团点评或将投入生死搏杀:无证经营变执证上岗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2日

    美团点评或将投入生死搏杀
 
  业内人士认为,美团点评之所以如此渴望建立自有支付体系,主要是为了摆脱与支付宝、微信的纠葛,减少对它们的依赖。
 
  法治周末记者 平影影
 
  随着全资收购“钱袋宝”而间接获得了支付牌照,美团点评用这种“曲线救国”方式,终于补齐了短板。
 
  7个多月前,美团APP也曾推出过“银行卡支付”,因缺乏第三方支付牌照而被央行要求下线。如今,总算“执证上岗”的美团点评,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愈发引人关注。
 
  间接获得牌照 收购金额成迷
 
  今年2月份,美团APP自有支付功能刚一上线,就遭到了律师熊万里实名举报。熊万里称,美团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却从事第三方支付结算业务,此举违反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随后美团APP的银行卡支付功能下线。
 
  之后,央行约谈美团点评并叫停其自有支付功能,并责令美团点评3个月内将相关功能下线整改;美团点评方面回应媒体称,美团APP的充值功能已于今年4月底下线调整。
 
  彼时,互联网科技人士认为,美团APP推出自有支付功能,是为了切入移动支付领域;但若不先解决牌照问题,这一目标将无法实现。
 
  摆在美团点评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或者自己申请牌照,或者收购一个有牌照的支付公司。
 
  而相关数据显示,从2011年5月到2015年3月,央行分八次批复了270张支付牌照,之后又注销了三家企业的支付牌照,目前市场上只有267家持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不仅如此,今年8月份,央行发声称“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的牌照数量不会增加。
 
  所以,除了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外,美团点评没有其他的选择。9月26日,美团点评宣布全资收购钱袋宝。资料显示,钱袋宝成立于2008年11月,是国内首批获得由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之一。自成立以来,钱袋宝一直为小微商户提供完整的支付综合解决方案,其支付牌照的许可范围,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业务,和各大商业银行均保持有合作关系。于是,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美团点评的自有支付体系将会很快上线。
 
  收购钱袋宝之后,美团点评动作迅捷:几天后,美团APP的支付页面上,其自有支付功能——“银行卡支付”就力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出现在支付页面的最上方,其后标注的“美团推荐”“立减两元”等字样更凸显了其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在“我的钱包”一项中,还新上线了手机充值、一元抢吧等活动。
 
  不再受制于人 打造生态闭环
 
  美团点评一直未对外公开收购钱袋宝的花费。业内人士则认为,从万达20亿元拿下快钱51%的股份、小米6亿元收购捷付睿通、恒大5.7亿元收购集付通等案例来分析,美团全资收购钱袋宝的花费在10亿到13亿元之间。
 
  对正处在凶猛烧钱阶段的美团点评来说,花十多亿元获得一张支付牌照,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美团点评在互联网企业中发展算是很好的,它若没有自己的支付体系,就像没有手脚一样,从这点来说,花重金间接获得一张支付牌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产业观察家洪仕斌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洪仕斌认为,互联网最大的意义在于其支付体系,目前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正在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再加上支付牌照目前属于稀缺资源,已经为各大巨头青睐,未来各方对牌照的需求会只多不少,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业内人士认为,美团点评之所以如此渴望建立自有支付体系,主要是为了摆脱与支付宝、微信的纠葛,减少对它们的依赖。
 
  去年10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时,美团和支付宝所属的阿里巴巴之间的矛盾初现端倪。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2014年,美团在B轮融资、D轮融资时,投资方中都有阿里巴巴的身影;但到了今年1月,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后开启E轮融资时,投资方名单中已经没有了阿里巴巴,领投机构变成了腾讯。据公开报道,腾讯投资额高达10亿美元。
 
  不仅如此,在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正在推进的同时,有传言称阿里以“八五折”的价格抛售美团股份;此消息于2015年11月底被《华尔街日报》证实。
 
  2016年1月,阿里以9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美团优先股,接盘的正是包括腾讯在内的E轮投资团。按照这一“折后价”,合并后的新美大估值约为125亿美元;而按照E轮投资方的出价,美团点评估值可达150亿美元,阿里此举被市场解读为“打压美团估值”。
 
  和阿里疏远后,美团点评向腾讯“靠拢”,这一态度也反映在美团支付页面的设置上——微信支付一直都排在支付宝支付之前;此外,支付宝支付还一度被页面折叠起来。
 
  但即使和腾讯交好,美团点评所依赖的支付方式依然是“别人家”的,说到底美团点评也只是丰富了其他支付方式的应用场景。
 
  不仅如此,美团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迅猛,2015年更是突破了1700亿元,在巨量的交易额以及支付数据面前,美团点评自有支付渠道的建设显得迫切而必要。
 
  处于这样的紧急境地,美团点评才在2月份冒险“无照上岗”,推出了美团支付和钱包充值等功能;也正因为此,美团才会不惜花重金全资收购钱袋宝。
 
  实际上,美团点评的做法其实早有先例。2012年底,京东收购网银在线,拥有了一张支付牌照,开始做自己的支付工具,2013年就宣布和支付宝断绝关系。借助消费者对京东平台的依赖,目前已经发展了京东白条、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目前京东金融的估值已达到460亿元。
 
  不过,互联网科技资深人士雷建平表示,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团收购钱袋宝,其中一部分资金是用于购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另一部分资金是用于购买钱袋宝的业务。
 
  从钱袋宝CEO孙江涛的内部邮件中,可以一窥钱袋宝的业务现状。
 
  邮件称,钱袋宝已走过八年时间,建立了完备的支付、清算、风控、合规系统,产品、商务、渠道、客服体系。并且还转战线下收单,公司财务状况进入良性发展。除此之外,钱袋宝还与中国银联线下市场的合作上升到战略高度,公司内外一致行动,全线对接银联系统。
 
  业内人士认为,美团点评坐拥6亿用户和450万商户,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其必然的发展路径,依靠钱袋宝的支付体系和专业团队,美团点评将更好地为下半场战斗做准备。
 
  与百度O2O合并 仍存极大可能
 
  获得支付牌照的美团点评,终于获得了“独立”。与此同时,一个疑问开始在市场人士的脑海中盘旋:已经拥有支付牌照的美团点评,还会接手百度外卖和糯米吗?
 
  今年以来,关于百度将外卖和糯米打包出售给美团点评的消息甚嚣尘上,尽管百度官方发布声明予以否认,但据多家媒体报道称,这起扑朔迷离的合并案并非无中生有。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百度官方否认了合并的消息,但市场人士依然认为存在极大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美团点评若接手百度糯米和百度外卖,就可以将百度钱包嵌入支付体系,一方面不必再为支付牌照忧虑,另一方面也能保证百度钱包的应用场景。这对于美团点评和百度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但美团点评最后依然选择了自建支付体系,如此一来,美团点评和百度糯米和百度外卖是否还有合并的可能性?
 
  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认为,与百度牵手,对美团点评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阿里目前不仅参股饿了么,还在资源上对其进行倾斜性的扶持,无论是支付宝还是淘宝都在大力推广饿了么。若百度O2O融合进来,美团点评就少了一个劲敌,其外卖份额还能接近五成,大幅超越饿了么;不仅如此,百度还会带来部分美元和移动流量,这意味着美团点评在跟阿里的生死搏杀中会多一点希望。”鲁振旺说。
 
  阿里进军O2O、打压美团点评的决心早已显露无疑,早在2015年6月23日,阿里与蚂蚁金服共同注资60亿元共同打造新口碑的O2O体系;2015年12月,阿里又以12.5亿美元投资饿了么,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
 
  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的总体市场份额中,美团占34.2%,饿了么占35.5%,百度占21.1%。
 
  知名电商分析师李成东也认为,若美团点评和百度糯米、百度外卖合并,就像滴滴和优步合并一样,合并后美团点评将坐稳第一的位置,控制市场。它可以立刻减少补贴,实现盈亏平衡。因此,不管是出于融资的考虑,还是业务本身的考虑,合并都是有可能的。
 
  “美团点评还在烧钱,它的对手如饿了么、口碑、百度外卖、百度糯米等,背后也都站着巨头,三方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烧钱打下去,也可能很快走向合并的道路。但美团点评不会永远烧钱,O2O领域最后一定是‘数一数二’的局面,绝对不会是三家共存、互相竞争的情况。商业的本质是盈利,不管哪个领域,都要回归本质,其结局都是一样的。”洪仕斌说。

分享:

来源: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