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寿沟内部。(资料图片) 记者胡怀军 摄
|
|
□实习生詹妙玲 陈莉 记者刘效江
赣州福寿沟,作为罕见的精密而成熟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千百年来一直保护赣州免受水患之灾。如今,这条修建于北宋时期的下水道依然承载着赣州近10万老城区居民的排污、防涝和抗洪功能。
近年来,每有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的消息传出,人们就将目光频频投向福寿沟。今年雨季,洪涝灾害波及的省市多,致使我国多座城市都在“看海”,身处暴风雨中的赣州又一次独善其身。福寿沟更是声名大噪,得到众多海内外媒体的关注和追捧,“可以不让城市内涝的千年工程”,“抗洪神器”等荣誉纷至沓来。福寿沟到底有多大功效,给赣州留下了什么?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A
造福十万老城区居民
赣州老城区地处亚热带,雨水丰富,加上东依贡水,西傍章江。据史料记载,在福寿沟建设之前,赣州古城常年饱受水患,百姓苦不堪言。
为使古城免遭内涝之灾,福寿沟应运而生。始建于宋代的福寿沟,是一套罕见的精密而成熟的古代排水系统。如今,经历了900多年风雨的福寿沟仍完好畅通,并继续造福赣州老城区十万居民,托起着千年宋城。
福寿沟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原则,建成“福沟”“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依据水力学原理,即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使城市雨水污水自然排入章江和贡江。同时,福寿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与城区池塘相串通的方式,防止沟水外溢,进行废水再利用。“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沟辅之以后期修建的支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主次分明且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内涝发生频率。
这和我们今天推出的“海绵城市”概念不谋而合,她让赣州老城区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暴雨洪水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有很强的吸水储水渗水净水能力。下雨时把雨水存储起来,等需要用水还可以把储存起来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将洪水变成水资源。
7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率专家团队一行前来赣州市调研,对福寿沟作出高度评价。他指出,福寿沟的设计合乎联通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理念,具备完善的城市防洪除涝功能体系,给现今城区防涝设施建设带来了重要启悟。
B
影响一代代的城市建设
据了解,目前赣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38.6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38.2万。相对来说,福寿沟实际所能起的防洪除涝功能,不足以让赣州在每次的大暴雨中独善其身。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陆川说:“赣州在历年雨季中做到了‘没有一辆汽车被泡’,还是福寿沟在起作用。”
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光鲜亮丽的“面子”,也需要扎扎实实的“里子”。陆川认为,“福寿沟留存给后人不褪色的遗产,不只是防洪抗涝的金刚之身,更是一种高瞻远瞩、泽被后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建好下水道,为百姓造福、保一方平安”。
福寿沟设计的精湛、容量设计的超前及建设中体现的防患未然与规避洪涝的思想,一直贯穿在赣州城市规划的防洪建设中。
自宋朝以来,每一个朝代都很重视对福寿沟的管理和维护,并在城市扩建中不断修建支沟和其他防洪设施。据赣州市志记载,在明末天启年间和清末同治年间,尽管当时王朝风雨飘摇,但仍然筹资对福寿沟进行了大修。
这些理念延续到现在的赣州城市规划建设。以赣州章江新区的赣州城市中央公园为例,该公园将生态环境、景观环境与蓄洪排涝工程三者有机融合,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人工河塘,充分发挥着调洪蓄水的关键作用。该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指定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最初很多人反对建赣州城市中央公园,觉得拿700多亩寸土寸金的土地来建公园实在可惜。目前城市中央公园不仅在提升赣州生态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也成了章江新区防洪除涝的新‘神器’。”陆川这样说。
除了城市中央公园,赣州一直相当重视花园式的人水和谐防洪体系建设,把完善排水系统、提高河网、水系的出涝标准、加强河湖联通等方面列入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中有这么一个表述,“规划形成以滨水绿带、城市公园、风景林地、城市广场和生态防护绿地为一体,串联城镇各功能片区、组团的城市绿网”。相信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赣州能继续演绎“不看海”的故事。
C
留下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福寿沟留给赣州的,更多的是精神遗产而远非物质遗产”,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万幼楠这样认为,“民本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这是福寿沟穿越千年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当遇暴雨与内涝时,这句话常引起人们的共鸣。福寿沟延续千年不倒,能保留至今,这和历朝历代赣州主政者的悉心维护分不开。据万幼楠介绍,无论是刘彝开修福寿沟,还是后期的历次大修,出发点就是让虔城百姓免受洪水危害,安居乐业。“千年不坏福寿沟,见证了众多主政者对
民生的深切关怀,没有真正的爱民之情,怎会有这功垂千史的不朽功业!”万幼楠如是说。
当很多城市还在建造龙王庙乞求龙王护佑之时,福寿沟作为一个罕见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其精密巧妙的建造蕴藏着古人的科学智慧。不论是利用城市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自然高差,或是依据水力学原理设计的十二水窗,亦或是连通二沟三池数十塘的环保举措,无不体现设计建造的科学性,利用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福寿沟闪烁着现代科学理念的光辉。
“福寿沟的修建还充分体现工匠精神。”万幼楠说。刘彝修建福寿沟,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一直到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7年)结束,整整用了十个年头才告竣。同时,他亲自组织规划设计和建设,亲自监工,严查每一个细节。在选材方面,刘彝近乎苛刻。其时,离城不远的七里窑正烧得红红火火,质量过硬,闻名全国。刘彝采用七里窑烧制的优质砖来垒砌,一旦哪块砖风化了,可以很方便地替换。在建设上,刘彝也是一丝不苟,将过去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断面,砖石砌垒,沟顶则采用拱形,用砖石垒盖,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过硬的措施,福寿沟虽历经900多年,仍然能正常运转。
万幼楠赞道:“福寿沟是活着的文物,它延续千年,造福百姓。系统挖掘福寿沟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才是让福寿沟永葆生命力、不会湮灭于历史长河当中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