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一年中唯一属于父亲的节日。对于父亲,我们有太多的话语,却不知如何说出口。父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伸、顺畅,父爱永恒!
这个父亲节,让我们听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子女,说出他们与父亲的故事。
A
感谢医路上有您相伴
“我并非出身于中医世家,也没有电视剧里学习传承家族医药的剧情。而我唯一拥有的剧情就是,在岐黄道路上求索的10年里,父亲一路陪伴。”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家住安远版石镇的陈稳根如是说。
陈稳根的父亲年轻时是国有林场的普通职工,由于工作性质经常要巡山,所以每次上山他都要带上一本名叫《江西草药》的书,然后根据书上的图片带回草药来煲汤。当时,生活在赣南山区的人们对中药并不十分了解,更多是靠祖辈口耳相传或生活经验来采集。每每看到父亲翻看那本书,幼年的陈稳根觉得甚是新奇,当然只是停留在书页的栩栩如生的彩色图画上。“当时,我们流行玩四角包、纸飞机等纸玩具。记得有一次,我偷偷从那本书上撕下几页来折纸。父亲知道后狠狠揍了我一顿,也是我记忆中唯一一次挨揍。”陈稳根面露悔意地说道。后来,那本书也被父亲没收了。
高中毕业后,这段“刻骨铭心”草药情缘让陈稳根萌生了学中医的想法。在学校读书的几年,他认识了很多草药并了解了其功效。此后父亲经常拿草药名考他,其中有一味草药家乡话叫“原二三两”,可用于花甲老人,煮水熏洗腿脚消浮肿、去皮肤瘙痒,但当地人仅知道它的地方名和简单作用。所以,每年寒暑假,父亲总会问上一句:“这个小草你们中医叫什么、什么来历?”这一问从本科问到了他读博士。其间,陈稳根通过查本草、看图志、上网、打听等方式,也没有找到答案。
最后在一次机缘下找到了答案,它叫鹿耳翎,又名六棱菊。此后父亲很骄傲跟周围邻居普及这“人参”的药用知识。
“一发不可收拾的是,父亲问我草药的种类越来越多,有矮脚木、土茯苓、牛膝、檵木等一些常见却不知名草药。搞得我好几次都答不上来,但后来我都通过查找资料给出正确答案。”陈稳根略带得意,“正是父亲对草药的热情,一直感染着我,让我有学习本草的动力,感受到学习中医药的快乐,感受到中医药宝库的深邃与伟大。”
医路漫漫,父亲成了陈稳根在医学这条路上第一位导师,激励着他前行。“希望自己的知识不仅仅只是回答他们的爱好,也能为父亲、为更多人的健康护航。在这父亲节来临之际,向这位岐黄路上第一位领路人道一声父亲节快乐,感谢医路您的相伴!”陈稳根说。
B
您陪我长大,我伴您到老
说起自己的父亲,家住赣州经开区某小区的龚声文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父爱如山,也许我们没有说很多话,但是我懂他,他也懂我。他说他能从我的脚步声中听出我的心情,我也可以从他的烟圈里看出他的情绪变化。”
“爸爸的经历极其坎坷,悲惨的童年饱受来自生活苦困的折磨。结婚后,为把我们姐弟四人抚养成人,又受了不少苦。”龚声文心疼地说道。上世纪80年代初,龚声文一家六口人,全靠父母亲种田养活。
“当时,粮食的收购价格都不高,一年辛苦劳作,除去各种日常开支,年底积蓄还不到5000元。家庭年收入本来就少,家庭开支又大,四个小孩的读书花费,直接把积蓄变成负数。所以,任何人都不敢生大病。”龚声文哽咽道,“常年的辛劳加上生活的重压,父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考虑到治病要花很多钱,父亲便养成了有病不治的习惯。”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在龚声文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十几公里外的深山老林里砍伐树木,不幸被一棵大树压断了腰,躺在医院几个月。他的母亲独自一个人在医院照顾父亲,家里就只有龚声文四姐妹。冬天的晚上很寒冷,四个孩子在家抱团取暖。“那些晚上,我们特别想念爸爸,想到爸爸平时没日没夜赚钱养家的身影,我在被窝里悄悄抹眼泪。姐姐为了安抚情绪,就组织了组词比赛,背课文,在夜晚的乡村里,房间传出背书的声音,其实我们还是很害怕。”
龚声文说,因为父亲的腰受伤,再也不能干体力活了,家里的日子更加艰难。最后他的父亲做出让大姐姐和两个妹妹辍学南下务工的决定,却让龚声文继续读书,直到大学毕业。在学校的几年里,龚声文每天都泡在图书馆,不停地看书,想好好学得一身本事,回报自己的父亲,回报自己的家人。
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龚声文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在某企业坐上了管理的位置,也把爸妈从乡下老家接到了城里一起生活。“现在我已经长大,他们几十年的付出也可以收获了。爸爸曾经历悲惨的童年,苦难的少年,艰难的青年,将来我要给他一个快乐的中年,安详的晚年……”龚声文坚定地说。
C
多想爸爸再爱我一次
家住章贡区时间公园小区的李心怡是一名90后,个子不高的她总是被身边的朋友称为“可爱萝莉”。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了省会南昌打拼,春节才能回赣州住上几天。
每年的父亲节,李心怡总是显得很沉默,因为这一天对于她来说,笼罩着悲伤的气息。2005年冬天,她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那年她才12岁,初中一年级。
“从小陪我捉虫子、教我爬树,和我玩耍、给我讲笑话、逗我开心的就是爸爸,他突然从我身边离开,那种天塌下来的感觉至今难忘。”李心怡回忆道,虽然那时年纪还小,但和爸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从来不曾淡忘。
李心怡出生没多久,父母便双双下岗,一家人租住在棚户区的老房子里。为了维持生计,她的父亲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三份工。“还记得老爸有份工作是回收旧啤酒瓶。大热的天他也蹬着三轮车满城跑,沿路问餐馆、酒家有没有旧瓶子。”李心怡说,爸爸每次回家,总会给她带点好吃的,一包花生米、一根冰棍儿或是一块泡泡糖,让她一度以为爸爸的工作很好玩。“那时我最爱吃爸爸做的菜,他总是顾不上休息就下厨给我做饭,爸爸做的饭菜的味道已经刻在我的脑子里了。”
有一次,李心怡执意要求跟着爸爸出去收酒瓶,可没想到,去的地方是满是油烟的后厨、逼仄狭小的街巷,还有骑不上的陡坡,只好推着车上去。拉一趟瓶子下来,父亲的衣服要湿上好几身。“那天后我才知道,爸爸为了给我更好的生活,干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工作,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操劳才让他这么年轻就离开了我和妈妈。”
父亲离世转眼已过了11年,每年父亲节,李心怡看到别人晒出和爸爸的合影时,她忍不住在心底呼唤“爸爸,好想你能再爱我一次”。不过懂事的她说,虽然和同龄人相比,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2年,但她觉得父亲留给她的很多很多。“父亲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不曾说过放弃,永远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这是他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