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连平:中国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来源:中国银行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7日

    连平:中国经济运行企稳向好 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文/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4期
 
  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走出一条发展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是符合中国实际和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的道路,与现有的国际经验并不相同,国际评级机构如果依据其基于西方经验的既有评级方法来评判改革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和银行业,难免有失偏颇。
 
  近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相继下调了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健运行的大背景下,短期波动并不足以引起整体信用状况的变化。同时,以银行业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也正通过改革转型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稳健和可持续。因此,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和相关机构评级展望的做法似有罔顾事实的嫌疑,值得商榷。
 
  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同时质量效率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13%,并且仍在继续上升。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能够持续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依然位居全球前列。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近两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超过20%,仍旧是全球最大的增长引擎。同时,这种增速的放缓受到主动的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影响较重,将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更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是在有序、可控前提下的调整。因此,国际评级机构将中国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是误判。
 
  近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开始出现增长企稳的积极信号。投资增速可能企稳。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比去年上升0.7个百分点,年初投资增速不再是过去几年的下降趋势,而是企稳反弹。“去产能”主要着眼于中长期经济健康发展,短期对制造业投资带来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6.4%,增速比去年回落1.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在交易回暖带动下企稳回升,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2%,比去年全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上升至20.6%。年初受春节假期影响,大量项目处于停工状态,3月份大量项目开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至19.3%,预计3月份之后基建投资增速能够保持高增长。在“稳增长”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3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1403亿元,增长39.5%,大量新开工项目将带动投资增长。
 
  数据显示,外需带动中国出口形势将好转。受到春节假期影响,历年第一季度贸易数据波动很大。以美元计价的今年第一季度出口增长-9.6%、进口增长-13.5%;3月出口增长11.5%,结束了连续8个月的出口负增长,进口增长-7.6%,出口、进口增速分别比2月上升36.8、5.2个百分点。美、欧经济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将对中国出口后续逐步改善提供较好环境。3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6,较上月回升0.3,预示第二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或将有所缓解。从全球贸易增长来看,主要经济体以及亚洲周边国家出口降幅超过中国,2015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超过13%,比重持续逐年上升。
 
  数据显示,消费具有保持稳健增长的潜力。1-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3%,比去年末有所下降,但比1-2月回升0.1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回落主要是受汽车、家电类等商品增速回落的影响。当前,新的消费增长点正在形成,与网络、信息、旅游、文体相关的消费领域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的能力和意愿得到提升,消费增长动能逐渐增强,生活性服务业消费增长有加快之势。新的消费热点将引领消费结构转型,消费市场迎来多元化、规范化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改革的推进以及新的内外发展战略的落实,全要素生产力逐渐提升,新的经济增长活力得到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第三产业保持8.3%的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0.47%,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占比最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升至57.7%,比去年上升7.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至40.53%,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至37.1%,拉动GDP增长2.6%。第三产业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10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转型与去产能持续推进,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经历了过去20多年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要素的投入,包括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现在逐渐向要素效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过度。
 
  工业产业内部调整,新的工业增长点正在形成。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GDP增速,主要受到钢铁、水泥、煤炭、氧化铝等“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影响。近几年去产能对经济增长带来阵痛,但工业产业内部结构正在调整转型,并且步伐在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速,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计算机及通讯等电子设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将带来新兴工业领域的中长期发展,促进工业领域新的增长动能形成。
 
  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具有更强的税收贡献能力和就业创造能力。经济增长动能逐渐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持续提升,税收贡献增大,就业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与消费相关的商务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文体娱乐、仓储运输、科技软件等行业具有较强增长潜能。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数据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虽然近两年整体经济增速逐渐下降,但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超过了1300万。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稳定器。
 
  全面深化改革与新的发展战略将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将加快,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土地市场化、财税体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带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国2015年末城镇化率56.1%,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将催生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和“走出去”战略为核心的新对外开放战略,在拓展新的外部空间、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实现对全球资源更为有效的利用,获得新的全球化红利。
 
  中国银行业风险可控发展可期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对银行业运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商业银行风险仍整体可控。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的有序推出,商业银行各项风险特征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业务发展也最终将从改革中得益。
 
  截至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1.67%,与国际同业相比仍处于相对低位。从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看,在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和化解力度,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后,行业资产质量持续下滑的势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不良贷款在2015年第一季度出现增幅高点后,增速开始逐季回落,至第四季度已经接近正常年份的平均水平。从拨备情况看,商业银行拨备提升幅度基本与不良贷款的增长保持同步,风险抵补能力并未受到不良贷款较快增长和盈利增速放缓的影响,在保持平稳的同时还略有提升。2015年末,反映行业整体拨备水平的贷款拨备率较年初提升0.13个百分点至3.03%。考虑到不良贷款的处置通常需要经过现金清收和处置抵押品等环节后才进行核销,最终形成损失的大约占初始不良贷款余额的30%-50%。因此,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拨备水平足以覆盖贷款组合的潜在损失,即使在全球范围内比较也是较为稳健的。可以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且资产质量情况与我国中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相匹配,整体稳定可控。
 
  在保持风险状况稳定的同时,商业银行抓住机遇持续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在业务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营模式创新、深度融合互联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新格局将逐渐形成。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将更趋多元化和轻资本。商业银行将不断加大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以及表内外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打造“轻型银行”。在资产结构上,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是发展重点,非信贷资产占比将从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65%-70%的水平。在负债结构上,将更加重视同业负债、大额存单、债券发行等非存款类负债业务的发展,这类稳定性较高的主动负债占比将不断提升。同时,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以代客为主)等表外业务将呈快速发展之势,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将低于总资产增速、管理资产增速将高于资产规模增速。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将显著提升,低资本占用、低成本扩张将成为现实。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境跨业跨市场经营能力将大幅提升。在国际化方面,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自身全球化经营的需要,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将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加快机构布局。中资银行海外分(子)行将以服务境外中资企业和当地本土客户并重,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水平、扩展业务规模。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在监管规范的前提下,将会有更多的大中型银行加快在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非银行金融领域的布局,实施集团运作、全牌照运营、跨市场发展,在客户信息、信息系统、产品组合、营销拓展等方面互利共享、协同发展,切实发挥综合化经营的优势。随着多家全球化布局完整、综合化牌照齐全、具备较强跨境跨业跨市场经营能力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的出现,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营和服务能力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将借助“互联网+”实现理念、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一方面,银行将深刻领会并运用以开放、互动、零距离、场景为王、体验至上等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新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改造升级,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补协同、双轮驱动的无缝式、全渠道服务体系,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的互动式、场景化、特色化获客平台。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合作开发外部数据资源,全力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客户分析、需求挖掘、服务体验、精准营销、精细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广泛深入应用,将大数据运用能力打造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将积极通过“事业部+互联网金融子公司”全新模式,通过服务目前传统商业银行服务不好、服务不了与服务不到的客群,汲取行外客户资源,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打造与线下母行齐头并进,客户、业务互补的网上“第二银行”。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将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在经济下行、风险暴露、改革推进、竞争加剧的全新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提升内部运营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能力,以推动实现业务结构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银行会探索实施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动经营管理模式从以块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有效提升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同时,商业银行将顺应利率汇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表内外结构变化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创新,推动资产负债配置和管理从被动、单一、表内为主向主动、积极、全表管理转变,更加注重全资产、大负债的动态、组合、前瞻管理。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未来中国银行业也将走出一条发展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和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的道路,与现有的国际经验并不相同,国际评级机构如果依据其基于西方经验的既有评级方法来评判改革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和银行业,难免会有失偏颇。因此,各利益相关方应正视对这次评级调整暴露出的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国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和使用信用评级信息。对于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来说,应继续坚持改革和转型的发展道路,以发展的成果对此作出正面回应。国际评级机构应摒弃既有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使用现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和银行业转型,给市场提供真正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误导投资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信用与品牌。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4期。(作者连平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分享:

来源:中国银行业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