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赣县樱花公园内游人如织。(资料图片) 记者李传材 摄
|
|
□记者王玮
五月的赣南,风光明媚,各景区景点游人不断,满目美景不仅让游客饱了眼福,也增加了赣州的旅游收入,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仅今年“五一”期间,我市接待游客169.43万人次,同比增长23.32%;旅游总收入达83667.85万元,同比增长24.45%。
近年来,我市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不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全市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1
我市通过依托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和农事节事等,发展形成了近郊踏青、果蔬采摘、乡村民宿、农事节事、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一批各具特色、星罗棋布的乡村旅游
产品。走进大余周屋村、上犹新建村、石城大畲村、瑞金沙洲坝村、赣县白鹭村,可以发现这里历史文化的印迹格外明显;而龙南虔心小镇、上犹园村、赣县大田,田园乡野风光别具一格;于都屏山牧场、大余黄龙花木产业示范园、石城通天寨荷花园区,有着显著的新型农业产业的特点。特色不一的乡村旅游,让我市旅游扶贫工作多角度开花,带动了当地一批又一批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赣县樱花节期间,市民邹女士一家前往樱花公园游玩。邹女士说:“其实根本不用出远门,在赣州附近就有很多值得游玩的地方。”在赣县赏樱花,油菜花都不需要门票,邹女士说,买些土特产,吃个农家餐,一天下来,一家人开支也要五六百元。而这些收入大多进了当地村民的荷包。在赣县桃花岛,当地村民刘永芬每到桃花盛开的时候,就会准备好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拿出来卖,比如小河鱼、红薯干、桃干、笋干等,很多游客赏花之后,选购一些带回去和家人分享。生意好的时候,刘永芬一天能挣六七百块钱,仅这一季,当地村民每户至少能够增加5000元。
很多本地人其实都和邹女士想法一样,在全国十大梯田景观之一的崇义上堡梯田景区,虽然景区不收门票,但是当地村民却从旅游中受益颇丰。今年58岁的沈敦玉是上堡乡水南村人。七八年前,沈敦玉耕种着家里几亩山地,年均纯收入不到1万元。近年来,上堡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舌尖上的中国”在上堡拍摄了“九层皮”后,梯田旅游更是声名鹊起。沈敦玉瞄准了梯田旅游强劲发展的势头,凭借熟悉当地地形的优势,做起了游客向导的工作,并说服在外务工的儿子回家开办农家乐。目前,沈家的农家乐由最初的3间客房、6个床位,发展到8间客房、20张床位,单日可供160人就餐,家庭年均纯收入逾20万元。脱贫后的沈敦玉不忘帮助邻里乡亲共同致富,只要有村民想开办农家乐,他总是耐心地给予他们装修、菜品、客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今当地已经陆续开办了50余家农家乐,几十户人家脱贫致富。
2
搭建旅游平台 助推全民创业
一业兴、百业旺。我市还积极发挥旅游业的行业带动优势,探索旅游扶贫方式,推动乡村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在实施旅游扶贫中,通过采取帮助创业、就业、创收等多路径,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等形式,为贫困人口提供直接就业和间接从业机会,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带动农村农民致富奔小康。
大余丫山景区地处黄龙镇大龙山村,因为有了景区,很多村民或返乡创业或积极参与旅游服务,还有不少村民直接入职到景区企业。目前,全村有160多人既是村民也是景区的员工。景区管家经理刘金贞介绍,她一家三口都在景区工作,“一年的收入也有十多万元”。为让区域内居民快速进入旅游绿色经济体,形成“共赢共建”的模式,丫山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工具与文化,首创国内深度农耕文化体验与乡村野奢度假区,一些破旧的土坯房、农具焕发了新的生机。农民把已经不用的农器具拿出来给景区打造景观使用,把房子拿出来改作客房使用,这相当于农民把钱存到了
银行一样,景区把这些废弃的资源利用起来,赋予其价值,农民从中获益。全村一共有220栋土坯房,目前景区已经改造利用了26栋破旧的土坯房,村民只要负责将门前屋后打扫干净,每个月还有工资拿,今年已经60多岁的刘长凤说:“现在住在家里,每月都有600元的养老金了。”据了解,大龙山村一共有303户村民,其中贫困户48户,目前有39户村民已经脱贫,预计两年内,其他贫困户也能顺利脱贫。
龙南虔心小镇景区则采取倒包返租的方式,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虔山鸡养殖项目倒包返租给当地贫困户,统一供给种苗、统一配送稻谷、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成鸡,待虔山鸡出栏后,按每只鸡10元的标准结算劳务费,并根据成活率,给予绩效奖励;上犹新建村通过流转柏水寨土地5000余亩,开发柏水寨休闲创意农业园,当地村民除获土地流转租金外,还通过为园区务工等,户年均增收9000元。
如今,赣南大地昔日农村蝶变为旅游景区,传统农业蝶变为观光旅游业,简单农产品蝶变为旅游特产商品,普通农民蝶变为旅游服务员,这一切已然成为赣州乡村旅游的美丽风景。
3
资源优势渐显 旅游红利共享
除了打造景区景点,赣州市旅游部门还加强招商项目储备,建立了全市重点旅游项目招商库,实行旅游招商重点项目报备制度。充分利用各类平台招商,赴香港、深圳、武汉、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旅游推介会,旅游招商成果颇丰。仅2015年,赣州全市新开工、新竣工、在建旅游项目总计61个,投资总额240.406亿元,累计进资56.513亿元;5个省级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旅游总收入58.035亿元,利税总额6.68亿元。
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时令赏花、风俗文化、农业体验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扩大了赣州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赣州乡村旅游盛宴。来自香港、广东、福建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旅游+扶贫,成效越来越显著。据统计,2015年,赣州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801.24万人次,同比增长37.07%;旅游总收入395.13亿元,同比增长41.32%。截至目前,通过旅游产业,赣州市实现直接就业24980人次,带动间接就业149880人次,辐射受益贫困人口近30万。
市旅发委主任李诒芸表示,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赣州将围绕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把赣州建设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优、贡献更多、品质更好的旅游强市。从而拉动、带动更多的农民创收致富,让乡村更多的贫困人口分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