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都小布镇干净整洁的街道。
|
|
 |
信丰县嘉定镇马路坑村105国道旁垃圾满地。
|
|
□廖鸿鹏 记者兰国榕 温群君 文/图
编者按:
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儿时的农村是一派炊烟袅袅、田野绿洲、鱼虾成群的景象。而如今,虽然农村
经济和农
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房前屋后、田边路旁都扔着垃圾。农村垃圾成了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顽疾。“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现象屡见不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为广大农村群众创造更加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是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天本版从聚焦“农村垃圾”开篇,系统反映美丽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之后陆续推出“水土流失、城市垃圾、工业企业污水、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等专题,旨在摸清情况,集思广益,为加快推进赣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经验借鉴和舆论监督,让赣南大地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部分农村垃圾治理难题待解
4月26日,记者来到信丰县嘉定镇马路坑村调查走访,发现105国道2195公里附近区域依然存在垃圾不及时处理等问题。
沿着105国道大约走了一公里左右,记者发现马路两旁间隔分布着铁皮垃圾桶,大约放置了6处。有些垃圾桶装着少量垃圾,但有些垃圾桶不仅装满了垃圾,桶旁也堆放着大量的垃圾,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垃圾堆,这些垃圾正散发着呛鼻的臭味。
农村垃圾处理难在哪里?
一难:垃圾及时清理难
村庄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既影响村容村貌,也不利于村民的身心健康。“去年10月左右,家门口的马路边就开始放置垃圾桶,但是环卫工人要隔两三天才会来清理一次垃圾。现在天气慢慢热起来了,又下雨,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就容易发臭。”一邱姓村民对垃圾清运不及时显得有些无奈。
记者在他家门口看到,两个垃圾桶已经装满了纸壳、废布料、生活塑料等垃圾,桶外边的空坪和马路边的斜坡上也倒满了垃圾,有些垃圾已经散落在水沟里。
该村民告诉记者,有时候垃圾清理车来了只是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倒走,而桶外的垃圾则推到马路边的斜坡上,任其滚落到田边的水沟中。
随后,记者联系了嘉定镇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我镇内的国道沿线和多条干线由镇政府统一派环卫人员进行保洁,垃圾统一运往县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由于片区保洁范围广,加之只有一辆保洁自卸车,所以清理垃圾效率较慢。”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二难:经费足额保障难
记者从马路坑村陈姓村干部处了解到,该村在嘉定镇属于相对贫困的村,住有千余村民,配置了5名保洁员。由于村委会没有多少收入,无法给保洁员增加补贴,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只能拿到几百元的劳务费。
“我们根据需要,对每一个自然村配置保洁员,并提供板车、垃圾桶等硬件设施,乡镇一级给每名保洁员300元的财政奖补。”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镇政府通过村民自筹、社会捐赠、政府奖补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农村保洁。据了解,村民自筹就是按照每户每年10元,或者一人一元的方式来公摊保洁费。但是,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很难从群众手中收取这笔资金。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由于边远自然村的生活垃圾无法进行统一处理,镇政府则拨付两万元左右的资金,鼓励在当地建小型垃圾填埋池。
三难:村民素质整体大幅提高难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很重要,但是目前有些村民的卫生习惯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些村民会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易降解的垃圾则作为农田肥料,不易降解的则集中处理,但也有一些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不强。“一些村民会把垃圾装好带到投放点,但是到了垃圾桶旁就随手一扔,不管有没有扔进垃圾桶。”陈姓村干部认为,村民卫生习惯不好,导致保洁难度加大。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场垃圾整治专题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来告诉群众如何做到垃圾有效处理,保护生态家园。”该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现垃圾处理常态化、规范化需要一个过程,要靠慢慢转变卫生习惯。
问题虽然存在,成绩同样喜人。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引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大力治理农村垃圾问题,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宁都小布镇就是其中的典型。
宁都县小布镇农村垃圾治理经验
四月小布,春情驿动。记者来到宁都县小布镇,小布岩茶清香四溢,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小洋楼,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环村沥青路,一个个随路而设的垃圾箱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详细了解,得知小布镇生活垃圾处理到位缘于他们的做法符合实际,富有特色。
特色一:宣传引导,变被动为主动
来到小布镇大土楼新村,记者看到不仅小洋楼建得漂亮、沥青路面平整,而且路面看不见任何垃圾,河水清澈见底,鲜花娇艳动人。
记者了解到,村里针对个别村民有养家禽家畜的习惯,统一划出一块空地,宣传引导村民统一圈养。村里积极开展星级卫生家庭评比活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当然,新制度的推进总是缓慢而曲折的。一开始,村民张翠华担心统一圈养对鸡的生长不利,坚持将七八只鸡养在家里,造成家门口又脏又臭。因为这样,在每月开展的星级卫生家庭评比中,张翠华连续两个月得了差评,这令她十分尴尬,但又舍不得不养。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星星上门做思想工作,耐心进行宣传引导:“在家门口养鸡不仅影响环境,而且容易传染给家人各种疾病。”最终她同意不再以这样的方式养鸡。
第二个月,张翠华家就在卫生评比中获得了好评。“现在走路都有底气了,我还经常给别人做思想动员工作,要别人讲卫生。”张翠华对记者说。
小布镇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中,将增强环卫意识、革除生活陋习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大力宣传引导村民讲卫生、爱环境。统一印制宣传海报,张贴到户,并在显眼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制定村规民约,编写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三字经”,编排富有教育意义的采茶戏,通过这些方式,让村民变被动为主动,整体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特色二:完善设施,由乱扔到归类
“做梦都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山沟,政府还配上了垃圾桶、垃圾车、垃圾池。”年过八旬的吴金秀将过去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外脏乱差”,与现在“垃圾分类投,环境有人管”进行对比,开心地对记者说。
上潮村离小布圩镇近20公里,镇里为村里配备了垃圾清运车,购置了大量推车、扫帚、果壳箱等清洁工具,每3户至5户安放一个垃圾桶,并安排了村里一名低保户负责卫生打扫,过去随手乱扔垃圾的陋习正在悄然发生了改变。
为彻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特别是消除边远山村的卫生死角,小布镇从垃圾处理硬件设施着手,让农村生活垃圾不再无处可倒,实现了分类投放。
数据统计,仅2015年镇里就投入近100万元,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全镇新建垃圾焚烧厂一个,配置洒水车一辆,垃圾桶300余个,各村新建垃圾池87个,垃圾填埋场53个。
大投入换来高效率,垃圾堆变成了鲜花丛,粪堆挑到地里做肥料,柴草码成堆,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特色三:形成机制,除症结保长效
通过木坑村周江下组环境卫生评比栏,记者清晰地看到了组里29户村民的卫生评比情况,这样的评比每个月都进行一次,并张榜公布。
过去,由于村民缺乏环保意识,缺少垃圾池及清运设施,木坑村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严重,现如今,通过在环村公路设置垃圾桶,聘请保洁员,实行垃圾定点投放,环境卫生好坏上墙,对农户门前三包进行评比等有效措施,村庄环境变得整洁美观。
“环境卫生评比表,分为好中差,好的是红色的,中等的是灰色的,蓝色的表示差。”村民陈聪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村里这张小小的卫生评比栏就像‘道德镜’‘奋进鼓’,做得好的再接再厉,做得不好的努力赶上。”
如何彻底根除农村垃圾乱扔这个“症结”,让村庄秀美容颜永驻?
小布镇坚持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树立“抓环境也是抓民生”的理念,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形成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成立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投放、集中转运、及时填埋”、建筑垃圾自行清理的原则,做到“扫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保持得住”,全镇共聘用104名保洁员,并组织开展卫生达标评比活动,培养村民良好的环保意识。
有效的机制换来了秀美乡村,小布先后获评江西“十大旅游休闲小镇”“第七届江西魅力乡镇十强”,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让多彩小布声名远扬。
记者手记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垃圾数量猛增,且成分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加大,从而造成“垃圾围村”困局。治理农村垃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工作。
我市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着力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补齐农村环保短板,其意义十分重大。治理农村垃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多方发力、因地制宜、共治共享。一方面,政府要尽好责,要有政策支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好垃圾处理点。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注重宣传引导,积极引导村民摒弃旧的观念陋习,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按规投放、环境保洁等行动,共同创建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
□廖鸿鹏 记者兰国榕 温群君 文/图
编者按:
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儿时的农村是一派炊烟袅袅、田野绿洲、鱼虾成群的景象。而如今,虽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房前屋后、田边路旁都扔着垃圾。农村垃圾成了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顽疾。“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现象屡见不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为广大农村群众创造更加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是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天本版从聚焦“农村垃圾”开篇,系统反映美丽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之后陆续推出“水土流失、城市垃圾、工业企业污水、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等专题,旨在摸清情况,集思广益,为加快推进赣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经验借鉴和舆论监督,让赣南大地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部分农村垃圾治理难题待解
4月26日,记者来到信丰县嘉定镇马路坑村调查走访,发现105国道2195公里附近区域依然存在垃圾不及时处理等问题。
沿着105国道大约走了一公里左右,记者发现马路两旁间隔分布着铁皮垃圾桶,大约放置了6处。有些垃圾桶装着少量垃圾,但有些垃圾桶不仅装满了垃圾,桶旁也堆放着大量的垃圾,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垃圾堆,这些垃圾正散发着呛鼻的臭味。
农村垃圾处理难在哪里?
一难:垃圾及时清理难
村庄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既影响村容村貌,也不利于村民的身心健康。“去年10月左右,家门口的马路边就开始放置垃圾桶,但是环卫工人要隔两三天才会来清理一次垃圾。现在天气慢慢热起来了,又下雨,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就容易发臭。”一邱姓村民对垃圾清运不及时显得有些无奈。
记者在他家门口看到,两个垃圾桶已经装满了纸壳、废布料、生活塑料等垃圾,桶外边的空坪和马路边的斜坡上也倒满了垃圾,有些垃圾已经散落在水沟里。
该村民告诉记者,有时候垃圾清理车来了只是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倒走,而桶外的垃圾则推到马路边的斜坡上,任其滚落到田边的水沟中。
随后,记者联系了嘉定镇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我镇内的国道沿线和多条干线由镇政府统一派环卫人员进行保洁,垃圾统一运往县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由于片区保洁范围广,加之只有一辆保洁自卸车,所以清理垃圾效率较慢。”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二难:经费足额保障难
记者从马路坑村陈姓村干部处了解到,该村在嘉定镇属于相对贫困的村,住有千余村民,配置了5名保洁员。由于村委会没有多少收入,无法给保洁员增加补贴,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只能拿到几百元的劳务费。
“我们根据需要,对每一个自然村配置保洁员,并提供板车、垃圾桶等硬件设施,乡镇一级给每名保洁员300元的财政奖补。”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镇政府通过村民自筹、社会捐赠、政府奖补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农村保洁。据了解,村民自筹就是按照每户每年10元,或者一人一元的方式来公摊保洁费。但是,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很难从群众手中收取这笔资金。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由于边远自然村的生活垃圾无法进行统一处理,镇政府则拨付两万元左右的资金,鼓励在当地建小型垃圾填埋池。
三难:村民素质整体大幅提高难
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很重要,但是目前有些村民的卫生习惯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些村民会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易降解的垃圾则作为农田肥料,不易降解的则集中处理,但也有一些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不强。“一些村民会把垃圾装好带到投放点,但是到了垃圾桶旁就随手一扔,不管有没有扔进垃圾桶。”陈姓村干部认为,村民卫生习惯不好,导致保洁难度加大。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场垃圾整治专题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来告诉群众如何做到垃圾有效处理,保护生态家园。”该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现垃圾处理常态化、规范化需要一个过程,要靠慢慢转变卫生习惯。
问题虽然存在,成绩同样喜人。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引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大力治理农村垃圾问题,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宁都小布镇就是其中的典型。
宁都县小布镇农村垃圾治理经验
四月小布,春情驿动。记者来到宁都县小布镇,小布岩茶清香四溢,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小洋楼,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环村沥青路,一个个随路而设的垃圾箱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详细了解,得知小布镇生活垃圾处理到位缘于他们的做法符合实际,富有特色。
特色一:宣传引导,变被动为主动
来到小布镇大土楼新村,记者看到不仅小洋楼建得漂亮、沥青路面平整,而且路面看不见任何垃圾,河水清澈见底,鲜花娇艳动人。
记者了解到,村里针对个别村民有养家禽家畜的习惯,统一划出一块空地,宣传引导村民统一圈养。村里积极开展星级卫生家庭评比活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当然,新制度的推进总是缓慢而曲折的。一开始,村民张翠华担心统一圈养对鸡的生长不利,坚持将七八只鸡养在家里,造成家门口又脏又臭。因为这样,在每月开展的星级卫生家庭评比中,张翠华连续两个月得了差评,这令她十分尴尬,但又舍不得不养。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星星上门做思想工作,耐心进行宣传引导:“在家门口养鸡不仅影响环境,而且容易传染给家人各种疾病。”最终她同意不再以这样的方式养鸡。
第二个月,张翠华家就在卫生评比中获得了好评。“现在走路都有底气了,我还经常给别人做思想动员工作,要别人讲卫生。”张翠华对记者说。
小布镇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中,将增强环卫意识、革除生活陋习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大力宣传引导村民讲卫生、爱环境。统一印制宣传海报,张贴到户,并在显眼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制定村规民约,编写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三字经”,编排富有教育意义的采茶戏,通过这些方式,让村民变被动为主动,整体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特色二:完善设施,由乱扔到归类
“做梦都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山沟,政府还配上了垃圾桶、垃圾车、垃圾池。”年过八旬的吴金秀将过去村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外脏乱差”,与现在“垃圾分类投,环境有人管”进行对比,开心地对记者说。
上潮村离小布圩镇近20公里,镇里为村里配备了垃圾清运车,购置了大量推车、扫帚、果壳箱等清洁工具,每3户至5户安放一个垃圾桶,并安排了村里一名低保户负责卫生打扫,过去随手乱扔垃圾的陋习正在悄然发生了改变。
为彻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特别是消除边远山村的卫生死角,小布镇从垃圾处理硬件设施着手,让农村生活垃圾不再无处可倒,实现了分类投放。
数据统计,仅2015年镇里就投入近100万元,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硬件设施,全镇新建垃圾焚烧厂一个,配置洒水车一辆,垃圾桶300余个,各村新建垃圾池87个,垃圾填埋场53个。
大投入换来高效率,垃圾堆变成了鲜花丛,粪堆挑到地里做肥料,柴草码成堆,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特色三:形成机制,除症结保长效
通过木坑村周江下组环境卫生评比栏,记者清晰地看到了组里29户村民的卫生评比情况,这样的评比每个月都进行一次,并张榜公布。
过去,由于村民缺乏环保意识,缺少垃圾池及清运设施,木坑村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严重,现如今,通过在环村公路设置垃圾桶,聘请保洁员,实行垃圾定点投放,环境卫生好坏上墙,对农户门前三包进行评比等有效措施,村庄环境变得整洁美观。
“环境卫生评比表,分为好中差,好的是红色的,中等的是灰色的,蓝色的表示差。”村民陈聪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村里这张小小的卫生评比栏就像‘道德镜’‘奋进鼓’,做得好的再接再厉,做得不好的努力赶上。”
如何彻底根除农村垃圾乱扔这个“症结”,让村庄秀美容颜永驻?
小布镇坚持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树立“抓环境也是抓民生”的理念,深入村组开展调研,形成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成立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按照农村生活垃圾“定点投放、集中转运、及时填埋”、建筑垃圾自行清理的原则,做到“扫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保持得住”,全镇共聘用104名保洁员,并组织开展卫生达标评比活动,培养村民良好的环保意识。
有效的机制换来了秀美乡村,小布先后获评江西“十大旅游休闲小镇”“第七届江西魅力乡镇十强”,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让多彩小布声名远扬。
记者手记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垃圾数量猛增,且成分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加大,从而造成“垃圾围村”困局。治理农村垃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工作。
我市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着力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补齐农村环保短板,其意义十分重大。治理农村垃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多方发力、因地制宜、共治共享。一方面,政府要尽好责,要有政策支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好垃圾处理点。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注重宣传引导,积极引导村民摒弃旧的观念陋习,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按规投放、环境保洁等行动,共同创建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