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三领”农民致富路上领风骚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5日
发展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凭借一技之长在企业里大显身手、足不出户网做买卖……如今,安远县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他们结合自身情况和优势,成为引领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排头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
“红领”农民:产业致富“领头雁”
去年12月,安远县欣山镇古田村党员孙科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刚过而立之年的他靠什么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孙科有股子闯劲,致富不忘乡亲,在村里建起了厂子,办起了合作社,带领我们老表发家致富奔小康。”日前,笔者在古田村采访时,听到村民们如是说。
10年来,孙科从开店卖家具,再到成立科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为当地年轻人成功创业的典范。发家致富后,他不忘回报家乡,去年投资500多万元建起绿之橙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面积2800亩,入社成员106个,带动农户550户。像孙科这样的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领”农民。
据了解,安远县根据产业布局和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土专家”“田秀才”等种养大户、养殖能手、创业标兵进行教育和培训,再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受到群众拥护的党员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同时制定出台了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在信贷、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和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组建经纪人协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一个党员能人,示范引领一片,带活一方经济。去年8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欣山镇教塘村村干部杜克强联合村里其他几位党员筹建云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1月,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目前,该合作社共有社员63户、5个生产基地,带动了200多户农民走向发家致富之路。据了解,在安远县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中,由党员干部建立的占八成以上,带动农户10万多户。
“蓝领”农民:由“苦力型”变“技能型”
近年来,安远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当地一些农民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规模经营,自己则进厂务工,从一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有的成为技术骨干和生产标兵,变成了“蓝领”。
九龙工业园区是安远县最大的工业基地,这里几十家企业的一线工人大多来自附近村庄。欣山镇金石村的赖永明两年前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便应聘到该基地的一家电子公司上班,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根据工作量,我的月工资可达5000元,骑电动车从家到厂子也就15分钟,每天准时上下班,工作之余还能照顾家里。”据了解,目前,该园区从业人员有5200人,其中有4000多人来自附近村镇。
近年来,安远县依托创业辅导基地、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机构,大力实施专业技能培训工程,让上万名农民掌握了1门至2门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并积极协调民营经济组织吸收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就业,让农民实现了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他们白天上班,工作之余照顾家庭,还有节假日,既不误农时,又发展了经济。
“白领”农民:把土产卖到网上
如今,电子商务让农民走上了科学化种植、网络化销售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建专业网站、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交流经验、分享信息、展示
产品,“互联网+”为农民插上了增收致富的翅膀。近年来,安远农民利用互联网络,发挥该县生态优势,把当地的脐橙、苗木、油茶、灵芝、蜂蜜等农特产品挂“网”直销,实现了市场有份额,网络有订单,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农民。
“自从开了网店,家里的蜂蜜再也不愁销路了!”日前,安远县浮槎乡大河村钟明礼一边忙着给客户发货一边高兴地说。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智能手机,接上了宽带。这些农民不再满足于“农活不用学,怎样干凭感觉”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互联网等网络平台,了解市场信息,研究农业发展方向,做到种植销售心中有数。
“我们村80%的家庭都有自己的网店,村民们每天利用互联网络查看市场行情、交易信息、洽谈业务已成为新常态。”安远县龙布镇老圩村党支部书记杨锦介绍说,“面对农业产业发展新形势,我们打算把物流、配货、劳务等与农业有关的元素都纳入其中,逐步实现农业生产销售针对性和计划性,这将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