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一带一路”战略全国覆盖:不存在哪个省缺席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4日

     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欧晓理:

  “一带一路”战略全国覆盖

  编者按

  近期“一带一路”战略,除风生水起的亚投行,还有两个重要信息,受到市场关注。一是“一带一路”领导小组成员的亮相,另一个是上周末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办公室负责人欧晓理透露,“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覆盖全国,各省正在编制衔接方案。这两个信息说明“一带一路”国内自上而下的组织框架已日渐清晰,并将在下一步纵深推进战略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组小专题将就此内容展开详细解读。

  核心摘要

  欧晓理解释,“一带一路”是中国今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总纲领,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认为没有点名就没有纳入的问题是个伪问题。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北京报道

  在4月10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研讨会上,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发改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公开解读《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

  欧晓理强调,“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每个省区都要编制本省区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不存在哪个省份缺席的问题。各地最迟应于10月完成与《愿景与行动》衔接的实施方案。

  不存在哪个省缺席

  欧晓理对《愿景与行动》出台后媒体的一些误解性报道做了澄清。“确实有一些报道不太准确,比如有的报道讲‘一带一路’最终圈定的重点省18个,没有点名的就没有纳入。”

  在《愿景与行动》第六部分“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直接“点名”的省市有18个。这18个省份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重庆等。

  对此,欧晓理解释,“一带一路”是中国今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总纲领,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认为没有点名就没有纳入的问题是个伪问题。

  以江苏为例,连云港是《愿景与行动》里面规划的“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东方起点”,也是中亚一些国家最便捷的出海基地。它们已经与中亚一些国家开展了非常实质性的合作,效果非常好。所以“一带一路”不存在哪个省缺席的问题。

  欧晓理指出,全国各省区市应该按照“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蓝图,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寻找参与的契合点。

  欧晓理进一步分析,这里有一个佐证,“一带一路”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要求地方编制本省区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这个要求是全覆盖的,各个省区都要编制,而不是18个省区市。因此,大家都在带上、在路上,大家一起使劲,按照中央的总规划设计,把这个事情做好。

  各省区编制衔接方案

  “我们要求各省区,在今年9月必须完成‘一带一路’实施方案与国家规划的衔接,最晚10月必须完成。” 欧晓理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第一家衔接已经完成,就是广东方案已经衔接了,不久将对外公布他们的方案。

  发改委网站信息显示,4月11日,欧晓理率队,主动与云南省发改委对接地方落实“一带一路”有关工作,双方就如何推动云南省进一步参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交换了意见,并就如何修改完善《“一带一路”建设云南省实施方案与行动计划》进行了讨论。

  欧晓理透露,国家目前正在筹划由中组部、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国家行政学院对省部级领导进行培训,这对他们今后组织领导本部门、本区域工作的时候能够更符合国家要求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欧晓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尽管每个省都应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但《愿景与行动》里确实对新疆、福建有明确的说法,称之为“核心区”。

  欧晓理以新疆为例指出,在“带上”新疆具有天然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关键,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除了和其他国家通起来外,首先国内要通起来,新疆有天然优势。

  欧晓理分析,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优势,国家在实施这样一个宏大构想的时候,在有些方面可能新疆要承担一些国家职责。“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确实有不是很规范的地方,有些地方为了吸收自己的货源就给补贴,这是对市场经济的破坏,而且没有持续性。”

  欧晓理表示,我们提出大家要整合,中国是一个整体,要共同打造中欧快线或者中欧班列。“我们考虑在新疆搞一个大编组,这是其他省区市不具有的地理优势。”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