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发改委专家:今年人民币升值不宜超6%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卢铮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0日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好不要超过6%,用扩大一般贸易的进口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做法不可取。

    人民币升值不应过快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您如何判断2011年汇率形势?

    张燕生:我认为人民币升值幅度最好不要超过6%,升值节奏应该控制,不要升得太快。

    这一观点基于几个背景:第一,输入型通胀很厉害,资源价格上升很快,成本驱动因素大大挤压了人民币升值的空间。粮价、油价和资源产品价格都很高,对国内产生了很强通胀预期效应,人民币再升值就是贵上加贵,企业成本压力很大。第二,国内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一直在上升,由于资源价格改革和价格调整,国内成本升得很快。

    输入型通胀、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三者之间形成叠加效应。如果价格上升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化解压力;但如果成本上升较快,企业没有办法消化,那么对出口和经济都会产生压力。比如2007年三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我国出口大幅下滑,反映出人民币升值过快、国内政策调整,以及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超出企业承受范围。目前情况跟那时差不多,因此汇率政策调整更需统筹兼顾,助经济实现软着陆。

    通胀或比去年严重

    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通胀形势会不会比去年更严峻?

    张燕生:通胀要比去年严重。去年通胀目标是3%,实际达到3.3%。由于去年翘尾因素,今年目标值是4%,很多学者估计将超过4%。原因很简单,今年的经济复苏势头可能会超过去年,粮价、油价、资源价格可能继续上升。

    今年又是“十二五”开局,各地准备开门红大干快上,整个经济增速下不来。通胀预期效应仍然明显,但只要政策配合好,政府能够把通胀逐渐控制住。

    中国证券报记者:有人认为加息、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空间已经变窄,您认为控制通胀的“组合拳”还能从哪些方面着手?

    张燕生: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控制通胀。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胀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不是全部,还需要财政、贸易包括招商引资等宏观政策协同配合。还有国际、国内两个因素应协调好。

    扩大进口须谨慎

    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了解到,今年的“用工荒”提前出现,这会不会导致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升?

    张燕生:各类工资上调要区分开来。通胀中最脆弱的是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要能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就意味着在通胀情况下,他们的名义工资要增加。但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薪要适度冻结。

    中国证券报记者:农民工收入上调会不会对出口,尤其是加工贸易产生冲击?

    张燕生:不会。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分为欧美跨国公司、日韩跨国公司和台港澳企业。前两类企业的产品价值链是全球分布,在我国最多占20%,但利润空间非常大,适度提高农民工工资对他们的利润影响很小。另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加工顺差的主体,容忍农民工工资上升空间非常大。

    工资上调对台港澳中小企业影响比较大,但我们调研发现,工资上调对这些企业的倒逼机制比较明显,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更新设备、改善技术,可以缓解成本压力。

    去年进出口增速偏快,今年可能有所下降的,但效应会改善,包括议价能力、管理、创新提升等。出口总趋势向好不必担心。

    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要积极扩大进口实现贸易平衡,您如何看待扩大进口的影响?

    张燕生:进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视。供给作用的发挥和技术提升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但如果进口仅仅是为了减少顺差,这种做法我不赞同。

    去年我们的一般贸易逆差是472.5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3300亿美元。要减少顺差需要一般贸易进口过多,这对国内的产业和就业会形成冲击。我国加工贸易顺差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全球化的结果,用扩大一般贸易的进口减少加工贸易的顺差,从逻辑上缺乏合理性。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