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
近日,工人在于都县工业园内的赣州卓珀服装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服装。据了解,该县已形成了矿业、机械电子、现代轻纺三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互动、错位竞争、集群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特约记者方名荣 文/图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于都县上欧工业小区内的江西思卡多电动汽车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各类机械在工人们的操作下忙碌而有序地运作,目前公司办公楼的地基已经浇注完成,两栋宿舍楼的建设已进行到第五层框架的浇注。据了解,江西思卡多电动汽车项目总投资16.5亿元,是该县重点工业项目之一,项目落地后各项建设工作迅速推进。在该县工业园区,除了江西思卡多电动汽车项目,恒耀建材商贸城、华鹰电动车等一大批带动力强的重点工业项目也在加速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已成为拉动于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4年1月至11月,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8.3亿元,增长13.9%;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5亿元,同比增长23.3%。
A
当好企业“服务员”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第48次重大项目调度会上,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于都分公司年产50万台套汽车变速箱项目列入调度,会议安排该项目用地指标238亩,同时获得申报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的资格。该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多谢各级党委、政府对我们企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未来发展的信心、底气更足了。”
为营造优良的企业发展软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于都县变“开门服务”为“上门服务”,主动出击激活发展要素,努力打造服务“高地”。该县积极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和招商引资项目串联、并联审批制度,尤其在客商投资企业的办证、办照过程中,实行商务秘书全程代办制度,为招商企业开通“绿色通道”,解决企业落户、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该县领导干部“沉”到企业、项目一线,了解企业发展和生产运营情况,从企业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截至2014年底,该县党员干部共建立企业联系点120多个,帮助企业解决难题890多个。
为解决企业用工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于都县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深入企业宣传政策、了解诉求,提供招工、银企对接平台,对有相关需要的企业,全程代办外贸出口、品牌创建等手续,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4年,该县通过开展现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园区企业输送工人6000余名。
B
为工业发展“造血”
近日,在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内,生产出来的水泥被装车后运往各地。据了解,该公司日产4800吨熟料生产线技改项目顺利完成,配套建设9兆瓦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是我省首条水泥半终粉磨工艺系统生产线,同时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利用窑头和窑尾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用电50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300万元,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近年来,于都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强化企业技术改造和科研创新,围绕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工艺,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为加快工业产业发展升级,该县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鼓励、扶持和引导工业企业通过加大投入、新上项目、扩大规模、引进人才、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等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矿业、机械电子、现代轻纺三大支柱产业和半导体照明、风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互动、错位竞争、集群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C
提升整体竞争力
2014年,于都工业园区内格特拉克年产15万台套变速箱、赢家服饰(一期)、亚星电子等8个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重点工业项目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充分激发重点工业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于都县切实抓好项目的论证、储备、争取、引进和实施工作,健全园区企业“入出”机制,实施园区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在项目源头上,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污染项目入园;在项目审批上,严把进园项目审定关,对一般项目抬高门槛,提高投资强度,并优先考虑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工业园区是项目落地发展的主阵地,于都县强化工业园区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进科技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配套、链式发展,建设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效益明显的工业承接主平台。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的企业相继落户该县工业园区,半数以上项目是已有支柱产业项目或以产业组团形式落户。目前,该县已成功争取成为省级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配套产业基地、省级新型电子产业基地,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6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