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巴曙松:反思金融海啸 关键是金融创新产品反思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7日

  从通常的评估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经过全球经济界的努力,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对于这一危机的反思和总结才刚刚开始。对于危机的系统反思,可以凸显现存金融体系中的缺陷,促使金融界相应增强对于金融体系的认识,为改进金融体系提供了现实的推动力。

  当前对于次贷危机的反思,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有从全球化角度考察的,有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的,有从金融监管角度分析的,也有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等角度考察等,也流行一些带有阴谋论等分析。

  在种种反思之中,对于次贷危机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反思和分析,相对较少。但是,即使经历了此次次贷危机,在经过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之后,类似的金融创新依然会在现实的需求推动下继续出现,例如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还没有完全平息,就已经看到新的金融创新产品重新粉墨登场。

  因此,对于引发次贷危机中的种种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内在运行机理,都必须进行深入分析,增强对于这些创新的认识,才可能在新的发展阶段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仅仅采取因噎废食的态度,或者一味回避或者管制的态度,无助于对于次贷危机的深刻认识。

  相对于其他学科,金融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十分强的学科,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分析起来往往难得要领,难以切中要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思次贷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理论界或者金融监管界的事情,也必须要有金融专业人士的参与。

  经历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各地关于次贷危机的反思文章和图书汗牛充栋,仅仅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相关著作,估计不下百种,但这些相关著作,从宏观层面分析的多,由理论研究者执笔者多,但是从金融专业角度、从金融产品角度分析的相对较少,由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执笔者也不多见。因此,《金手铐的救赎》就有特别的推荐价值。

  笔者曾两次在香港工作,十分凑巧的是,在两次工作期间,恰好遇上两次冲击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机,一次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次则是次贷危机,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程度极高的国际化城市,对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十分敏感。

  香港市场上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市场经验且经历多次金融危机冲击和洗礼的专业人士,印象中最为标准的香港金融界专业人士,往往清瘦、精干、头发花白、目光从容,活跃在中环不同的大厦之中。

  本书作者以亲身体会,述说其在投行十多年来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从反思金融危机的角度看,他熟悉导致此次危机的衍生工具和金融工程产品,对于从专业技术层面分析金融海啸的来龙去脉独具优势,这种反思包括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d Backed Securities,MBS)等结构、制造及销售过程。

  作者曾分别在“纽伦港”(纽约、伦敦、香港)全球三个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工作,能深入金融机构具体一线经营的不同层次,本书以生动、活泼的笔触带领读者亲历其境,一睹欧美金融机构如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在金融海啸中的起起落落。

  本书年初在香港出版,多个月来成为香港本地财经畅销书榜第一名。如今在内地出版,无论是内地监管者,还是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者,或者是有志于从事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参考。

  毕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理论上把握金融市场运行,而要更多从实务和一线操作层面来借鉴和了解。从这个角度说,本书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分享:

来源:投资者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