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4日
|
||
|
记者王怡岚/文 记者郭智勇/图
信丰县小江镇是信丰的南大门,此行要去的新店村案山社区更在小江镇南部,再往南,就进入“三南”的地界了。
案山在赣南旅游版图上地位不显,此行之前,记者对案山的了解也是空白,然而8月10日,记者顺着蜿蜒的林间道路进入绿树掩映中的案山社区,一个出世出尘的小桃源展现在眼前。
“河口”旁的风水宝地
案山这个地方,古时是借驿道的交通之便汇聚了人口,形成了自然村落,加上有从大望山发源的燕水环绕,设立码头发展漕运,逐渐兴旺起来。
公元1425年,案山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即位后第一次南巡的明仁宗朱高炽。
当时,朱高炽见到案山人口稠密,交通畅达,燕水如一条金腰带环绕,在一处溪流汇入燕水的交汇处,树木繁茂,绿荫如盖,令朱高炽欣喜不已。他认为,这里是两河交汇处的“落英之地”,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当即召集地方官员乡绅,降旨要在这里建一处水阁。
仁宗皇帝的一道旨意,将一栋飞檐高啄、精巧绝伦的“文渊阁”留在了赣南大地上。文渊阁分五层,底层作为义仓,储粮救济贫民,二、三层办私塾,为幼童启蒙,教化百姓,四、五层则供瞭望、赏景。
文渊阁存世近600年,逐渐成为案山周边客家人耕读传家、艰苦奋斗的象征,更成为兴办教育的好地方。明清时文渊阁经馆闻名全县,案山村出过的2个知府、3个举人,都曾在这里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文渊阁设过中学点,培养、启蒙了一大批农村子女。
革命战争时期,文渊阁亦留下了红色印记。1928年4月,共产党人谢为都在这里发动小江暴动;1930年,工农红军四十五师政治部曾驻在文渊阁下,大力宣传红色思想,播撒革命火种;新中国成立前夕,陈毅同志在大坪足下设立联络点,并潜伏在案山休养,为游击队收集情报……
在悠长的岁月中,全木结构的文渊阁历尽沧桑、数度兴废,最近一次修复是在2000年。由案山社区村民提议,联合周边五个村组建维修案山水阁理事会,历时近两年,对文渊阁进行全面修缮,重建文渊阁门面和围墙,让案山生色,水阁生辉。
如今,走进文渊阁,粮仓尚在,只是已经不储粮,沿着古旧的木阶梯向上,原本的私塾墙壁上贴着介绍案山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的照片。登上阁楼顶层俯瞰,整个案山社区尽收眼底:燕水依然从文渊阁前流过,古码头的残迹尚存。沿着燕水,围绕文渊阁的数十棵枫杨树树龄皆在四五百年左右,正逢枫杨果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果实随风摇摆……文渊阁依旧缄默,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不能忘记,它留在历史中的声音。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私塾中琅琅的书声仿佛仍在回响,先生一本正经地教导:“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盛产老故事的世外桃源
当年杜牧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形容阿房宫楼阁众多,错落精致。而在案山社区,古木葱郁,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趣事琳琅,说是“五步一风景,十步一典故”并不为过。
案山盛产老故事,如仁宗皇帝南巡这样的历史故事和民俗传说十分有趣,被人们口口相传。
据村里的老人说,横穿案山的古驿道可以追溯到明代,是当时通往广东兴宁、和平的交通要道,驿道至今仍保存完整,还能看到部分鹅卵石铺成的古道,年深日久,鹅卵石被行人车马打磨得光滑锃亮。传说古驿道上原本没有门,大约200年前,一位仙人从驿道路过,在路中央放了一把椅子坐下休息,仙人离开后,椅子也突然消失了,人们便按照椅子的方向,在驿道上建了一个大门。原本大门名为椅大门,后来则改名远大门,寓意着此门南北相通,直达远方。
在远大门的门楼里,供奉着案山土地的神像,然而不同于别的地方只有一个土地,案山却有两个土地,一公一婆,并肩坐在神龛中。这是一个尤其被案山村民津津乐道的传说:相传早先案山也只有一个土地公公,那时候案山周边产粮,村民们常常挑着粮食到邻近的龙南县去卖。案山有个村民,某天卖粮回来,夜里梦见一个女人,女人说,她是龙南一个村里的土地婆婆,爱慕案山的土地公公,让村民去请她的神像,挑回案山跟土地公公配成对,还许诺给村民“脚钱”。第二天,村民将土地婆婆的神像请了回来,摆在了案山土地公公的神像边,神像摆好后,在神像的脚边发现了银票,正是土地婆婆应允的报酬。从此以后,一对土地共同护佑案山,让“土中生白玉,地内产黄金”。在讲这个故事时,村里的老人笑眯眯地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案山社区拜关公,时代留存的关公像就供奉在远大门的城楼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关公寿辰,案山社区村民都会举行庙会,热热闹闹地摆出筵席祭拜关公。“今年的庙会刚过,社区摆了20多桌呢。”村民告诉记者。
古和今的穿插糅合
案山是古村,然而古却不旧,古和今的穿插糅合随处可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借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春风,这几年,案山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社区建起了休闲小广场,在巍峨的古树间、潺潺的溪流旁建设了仿古游步道,将新和旧连起来。
500年的古枫杨树下,老人妇女悠闲地谈天;燕水古码头的残迹旁,孩子们嬉戏着,用簸箕捕捉河中的小鱼;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案山水阁下建起了小学,社区的村民会议和集中学习地点都定在这里;登上水阁远眺,能清晰地看到建设中的寻全高速。历史已经凝固,但农村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始终在流动。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案山在旅游开发上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正是来源于这种古今的糅合。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案山新房如雨后春笋,然而由于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新房风格各异,给后续开发带来困难。
另外,案山的文化内涵很深,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承载这些内涵的载体还很单薄,一方面缺乏合适的宣传,案山的古迹和客家传统所获得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缺乏整条旅游线路的支撑,案山的客家元素和红色元素无法与全县、全市进行串联,成为一个孤岛,名声不显、游人稀少,开发难度大大增加。
案山如同一个桃源,它和桃源一样美丽而有韵味,某种程度上说,也和桃源一般闭塞,我们期待着案山的风景与故事能被更多人了解、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