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6日
|
||
|
“没想到这么边远的大山里居然还有这样造型独特、雄伟壮丽的古桥,快帮我拍照留念……”近日,当笔者从石城县城驱车50公里来到高田镇上柏村时,只见几名女游客对着永宁桥啧啧称奇。
建筑奇葩藏深山
永宁桥位于石城县西北部山区上柏村村口。据《石城县志》记载,该桥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村中熊氏族人为祈求平安,将桥命名为“永宁桥”,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为方便过往村民躲避风雨、歇脚乘凉,熊氏族人于桥上增建亭阁、桥廊。
该桥建筑风格独特,是一座楼阁式廊桥,桥基全部由麻条石砌成,单孔结构,桥廊全长32.75米,桥面宽5.4米,桥拱跨度达10.6米。楼阁分为五间,有倒板彩绘,中段最高,建有两层亭阁,两边逐级降低,建有桥廊,呈对称状。桥廊两边专门设有靠栏栅木凳,供行人休憩倚坐。廊顶盖有特制青瓦,可遮风挡雨。整座桥廊为榫卯结构,极为精巧。桥廊与桥身珠联璧合,浑然一体,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精品。
据村民介绍,除了给行人提供方便,在过去,廊桥还是村民们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每逢重大节日,村里的农民剧团就会在桥上鸣锣演戏。
村民百般呵护
由麻条石砌成的永宁桥桥基结实、牢固,但与之相对的木结构桥廊就显得脆弱,受风雨的不断侵蚀,桥廊的主梁、廊柱、靠栏、木凳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
为了保护出行必经的永宁桥,上柏村村民每隔几十年就会对桥梁进行大规模维修,小规模的维修则几乎每年都会进行。每逢大规模维修,熊氏族人便会在桥廊的主梁上加以记载。前来参观的游客只要抬头观看,就能了解桥梁的维护历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桥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罪魁祸首当数载重卡车。”村民熊泽兴告诉笔者,村民运输农产品及建筑材料,都依靠载重卡车,这给永宁古桥带来很大程度的破坏。满载货物的卡车来回碾压,桥面逐渐下沉。由于桥廊不宽,卡车经常撞坏廊柱。还有几次,载重卡车差点把桥廊撞塌。为了防止桥廊被撞,村民在桥头钉上警示牌,禁止过高、过重卡车经过,但卡车破坏桥廊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熊泽兴是村里的木匠,他参与过多次永宁桥的维修。他介绍说,除了载重车辆的破坏,古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为1997年春季。当时,山洪暴发,洪水淹没大半个村子,位于出水口的永宁桥,承受着山洪的最大冲击力。洪水过后,永宁桥桥廊依旧,但右边的桥基被冲毁半边。村民们顾不上抢救受灾的庄稼,立即筹集资金,主动投工投劳,第一时间修复桥基。此后,村民们成立理事会,专门负责古桥的维修和保护。
政府宠爱有加
2007年,永宁桥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当地政府也逐渐加大对古桥的维修和保护。去年3月,为阻止载重车辆进一步破坏,镇政府在桥头设置限高、限宽、限载设施和警示牌,同时,对该村另一条出村的山路进行拓宽和整修,方便正在进行危旧土坯房改造的村民运输建材以及其他载重车辆通行。该县还召集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商讨新建一座桥梁,彻底消除破坏隐患。
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实地勘察,在古桥右侧200米处选址新建大桥。通过申请立项、村民自筹、社会募捐,筹集资金60多万元,新建桥梁及硬化连接公路。目前,新建桥梁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进行桥面硬化和连接公路硬化,预计8月底竣工通车。
另一方面,石城县文化部门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对腐烂的桥梁、廊柱、靠栏、木凳、瓦桷、风板进行更换复原,重新矫正楼阁、桥廊的木架结构,并对桥墩和引桥进行了全面修复。
如今的永宁桥恢复了昔日古朴大方的神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一睹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