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30日
|
||
|
坐落于瑞金市泽覃乡安治村境内的安治桥,因为“兰亭集宴”和安治暴动等历史事件载入瑞金史册。然而经过岁月的侵蚀,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人文和红色记忆的建筑物,渐渐失去它原本的功能,甚至一度面临消失的命运。去年8月台湾李先生的到访,赋予了这座古桥新的生命……
大山深处,安治桥一度名扬
近日,笔者来到安治村,群山环抱,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安治桥几百年来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动静结合的优美环境中。在泽覃乡安治村的罗溪河上,这座不起眼的石拱桥有着它不同寻常的历史:它是古代文人聚集和瑞金最早的武装起义地点。
据《瑞金县志》记载,安治村在古代乃至近代是一个繁华的要道,它是瑞金通往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必经之处,安治桥(古代名叫金鹊桥)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清朝乾隆年间,安治村建起了一座30多米长的三拱石桥,名曰金鹊桥,旁边建起了一座亭子,名曰停月楼,很是壮观。当时掌管瑞金文教的汪麟得知后,邀来乡贤和文人来到停月楼上摆起宴席,吟诗作赋,来了一场“兰亭集宴”。
然而安治桥的声名远播,不单单是因为古代的这次“兰亭集宴”,更为重要的是苏区时期发生在那里的一段红色历史。这里,曾经飘扬起瑞金工农武装革命的第一面红旗,成立了瑞金的第一个乡党支部;1927年,贺龙、叶挺率南昌起义部队来到瑞金,移师转道福建长汀楼子坝经过这里,入党不久的安治村人邓希平和其他革命群众,曾在这路上送别革命队伍;1929年,毛泽东、朱德从井冈山来到瑞金转战闽西时,曾经两次在这里留下足迹。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发生过瑞金第一场暴动——安治暴动,是瑞金人民向国民党反动派驻军和土豪劣绅打响第一枪的地方。红军北上长征后,这里还是重要的游击战场,毛泽覃等游击队员曾在这里同敌人进行过多次殊死斗争。
几经沉浮,安治桥渐行渐远
坚如磐石、雄伟壮丽的安治桥,见证了“兰亭集宴”的风花雪月、安治暴动的风起云涌、游击战争的血雨腥风、解放初期的风雨飘摇,然而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它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坍塌的命运。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金绵江林厂利用罗溪河运送木头,木头经过安治桥时,经常撞击桥墩,久而久之就将其中的两个桥墩击毁,1987年开始,安治桥就彻底失去了通行的功能。当地村民为了继续通行,曾经在石拱桥的旁边先后建过两座桥,一座是木板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浩瀚烟尘中;一座是石板桥,如今仍在使用。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大多数村民的外迁,替代安治桥通行功能的石板桥也渐渐没有人过往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这几年来,周边都成了杂草之地,只有少数农户劳作时才会经过,安治桥更是名存实亡了。
看到曾经辉煌的古石桥日渐败落,村里的老人们惋惜,他们曾先后四次筹划重建修复,但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重拾美好,安治桥焕发生机
在当地村民的不断奔走下,安治桥的重建工作引起了台湾李先生的注意。去年8月,这位始终不愿透露名字的李先生造访安治村,听了当地村民讲述安治桥的历史后,对修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即认捐30万元重修桥梁。
李先生的认捐给了当地村民极大的信心。随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建桥理事会,选出村民刘春凤担任会长,兰六六、钟桂林担任副会长。刘春凤介绍,建桥理事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募集修桥善款,短短半个月就筹得资金20多万元,加上政府支持的30多万元以及李先生的30万元,建桥所需的资金基本有了着落。
去年9月24日,修复重建安治桥工程正式动工。村民投劳投力,不计报酬。75岁的村民刘承荣,自工程开工建设后,他就一直在这里负责监工及协调相关事项,吃住都在自家。“能为安治桥重现昔日的风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的荣幸。”刘承荣微笑地告诉笔者。
“在建桥过程中,像刘承荣这样无私奉献的村民还有很多。”刘春凤说,正是有了这群人,工程才能推进得如此顺利,目前该桥的主体工程将竣工,不久后,这座桥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刘春凤还说,除了重建修复安治桥外,村里还打算在桥附近修筑河堤,建纪念亭和文化长廊,之后和泽覃村的毛泽覃烈士陵园以及步权村的毛泽覃牺牲地贯穿,打造一个全新的红色旅游胜地,让其成为瑞金市又一个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