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客家旅游 >> 正文内容

广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福寿沟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4日

 

湧金门前的水窗不断排水,可以清楚证明福寿沟仍在发挥作用。 记者刘念海 摄(资料图片)

  提到福寿沟,恐怕每一个赣州人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几句。这是一套由900年前的古人设计修建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这是福泽赣州近千年,如今仍然在发挥作用的排污排水管网……经历岁月的积淀,处处可见其历史的痕迹。

  近年来,随着几次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的消息传出,人们将目光频频投向古城赣州,以及隐藏在古城地下的古老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明明地处江南,低洼多雨,更兼有两条江水穿城而过,赣州城却因为一套福寿沟,保住了老城区千年不涝。

  今年的雨季,“看海去”“捉鱼去”的景象在许多城市上演,而赣州城又一次得以独善其身,再次引发对于城市地下世界的探究和讨论,央视财经频道的记者日前甚至亲自下到沟底,揭秘福寿沟的神奇。

  福寿沟渐渐成为能够代表赣州城的一个典型符号,在许多旅游网站上,赫然成为赣州的一大景点。

  然而回归古迹本身,我们对福寿沟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其蕴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该如何彰显和传承?

  “广为人知”的福寿沟:闻名世界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

  无论是盘点古代城市建设的妙笔还是举例现代城市设施的范例,甚至要给世界已知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排名,赣州的福寿沟都毫无疑问的榜上有名。

  福寿沟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由当时的虔州知州刘彝主持修建。当时的虔州三面环水,水患不断。刘彝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以现在的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在南门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一线以东建福沟系统,在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一线以西、以北建寿沟系统。两沟全长12.6公里,对应地上区域2.7平方公里。

  在刘彝的设计中,地下的福寿沟以及地上的诸多城市蓄水池共同构建出集污水、雨水排放,雨水流量、城市环境空气湿度调节,淤泥停积等功能,并利用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种菜的整套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又从城市风水学的角度,把福寿二沟线路走向设计成古篆体的“福”“寿”二字,“纵横纡析,或伏或见”,犹如龟背纹,嵌在龟形赣州城的龟背上,寄托了赣州城永固、百姓福寿绵长的美好愿望。

  至今,福寿沟仍然承担着老城区近10万居民的日常排污功能。当中国许多一线城市在雨季袭来变成“水城”时,古城赣州的安然无恙让福寿沟更加广为人知。

  在章贡区濂溪路的宋城公园伫立着一座刘彝铜像,成为赣州城市建设的一处文化地标。

  “不为人知”的福寿沟:被“景点化”背后的尴尬

  在许多旅游网站的赣州页面中记者看到,福寿沟作为旅游景点赫然在列。记者在携程旅游、百度旅游等多个知名旅游网上都看到了福寿沟的景点介绍。在携程旅游网的介绍中,福寿沟的地址在“赣州自南门开始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开放时间是全天,并且无需门票。百度旅游的介绍中,用宋城公园中的刘彝铜像图片作为福寿沟的照片。

  这样的介绍,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起到误导的作用,无怪乎记者在许多论坛或搜索引擎上看到这样的提问:赣州的福寿沟到底在哪?能不能看到?

  赣州市市政养护处的疏浚工人们是少有的需要经常出入福寿沟的人,福寿沟在每年的7、8、9三个月要集中进行疏浚。工人们需要从每一个地面井口下到福寿沟中检查沟内的情况,在福寿沟沿线,这样的井口每隔三五十米就有一个。

  然而提到普通百姓能不能将福寿沟作为景点参观,排水所所长周桂明连连摇头:“进入福寿沟唯一的通道是仅容一人上下的下水道,沟内气味刺鼻,环境恶劣。我们的工人要下井,至少要提前一两个小时打开井口通风,杀蚊虫。而且福寿沟毕竟历史悠久,井下会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必须戴安全帽,携带专业设备才能下井,普通百姓绝对不能随意进入,更别说当做景点参观了。”

  在赣州市博物馆,记者找到了文物和古建筑方面的专家,市文物局研究员万幼楠,提到网络上将福寿沟“景点化”的现象,万幼楠也有很多感慨。

  “‘景点化’是对福寿沟的误读,这种误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宣传信息。”万幼楠说。

  万幼楠告诉记者,这两年许多针对福寿沟的报道都用赣州老城区的不涝和一些城市的内涝景象进行对比,实际上这就片面的夸大了福寿沟的功能。比如一篇报道中用广州内涝的情景和赣州对比,却不提当时广州遭遇的暴雨最大雨量达到了1小时近200毫米,这样的降雨量别说赣州老城区,即便是巴黎也是要内涝的。

  同时,万幼楠说旅游网站上对福寿沟位置的介绍大多不准确,至于将宋城公园的刘彝铜像作为福寿沟的图片就更是荒唐。“刘彝确实是福寿沟的‘总工程师’,但刘彝铜像前的地面上镶嵌的纹路根本就不是福寿沟的走向图,而是流杯渠,代表古代文人在水边饮酒做诗的传统。”万幼楠说。

  福寿沟如何“广而告之”:开发和传承要有正确的方向

  千年福寿沟的高知名度下,伴随着许多片面和误读,正因为如此,万幼楠提出,对福寿沟旅游价值的开发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

  “目前来说,将福寿沟作为赣州的一个景点,显然是不现实的。福寿沟究其根本,是古代的城市下水道,它深藏地下,几乎没有任何在地面可见的景观,即使是建在城墙外的水窗也必须乘船到江面上去才能看到全景。”万幼楠说,“因此,旅游开发的第一步应该是让福寿沟‘可见’。”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让福寿沟“可见”的工程已经走进了相关部门的视野,考虑选取福寿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段进行开掘,剖开一个截面,用玻璃罩等现代手段保护,让福寿沟裸露出来,揭开神秘面纱。

  同时,万幼楠特别提到,在开放福寿沟旅游价值的同时,对福寿沟代表的深层意义,也应当正确的把握和传承。

  福寿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拥有近千年历史,其历史价值无法抹杀;福寿沟在千年间造福了无数百姓,甚至直到今天仍然能够发挥作用,福泽人民,这是它的社会价值;福寿沟在建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地形变化的利用、对建筑材料的运用还是其不断变化的切面、防止倒灌的水窗,都体现出福寿沟的科学价值;另外,福寿沟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观念,一种将钱花到地下、花到未来的城市管理理念,其人文价值值得传承和发扬。

  “现在的许多对福寿沟的宣传,都在突出福寿沟的实用价值,而实际情况是,福寿沟经过千年的风霜,有用部分恐怕已不及建成时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现代城市排水设施的不断发展,福寿沟的实用性渐渐弱化会成为必然。因此,挖掘福寿沟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才是让福寿沟永葆生命力,不会湮灭于历史长河的方向。”万幼楠说。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记者王怡岚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