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庞东梅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3日
2014年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步伐加快,继续温和复苏,全球贸易往来将趋于活跃。在这一预期下,我国出口数据被看做是影响今年国内经济走势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海关总署2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3%。其中,出口增长10.6%;进口增长10%。两位数的增速表明我国进出口继续回归常态增长。今年首月我国进出口实现“开门红”,为全年外贸稳中有升开了好局。
我国经济稳定性为出口增长夯实根基
“今年1月份进出口增长确实较快,不仅单纯与去年同比增长显得较快,考虑到去年同期同比增幅也相当高,这种增长之迅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分析指出,今年首月我国出口出现较快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主要成熟市场经济复苏趋向稳固,进口需求反弹比较强劲,导致我国对其出口和整个贸易都出现了较大增长。如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411.9亿元,增长14.6%;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992.3亿元,增长8.8%。同时,日本经济走势也还不错。对日贸易在受政治影响而一度下跌之后开始明显反弹。
此外,梅新育认为,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显现。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性好于大多数竞争对手,在经济危机中,我们的许多竞争对手被淘汰,我们自己的产业仍能活下去,这就是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在去年以来的新兴市场震荡中,这种效应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显露的更加突出,使其出口额增幅几乎全部高于出口总额增幅。数据显示,1月,我国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玩具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952.3亿元,增长12.2%,占出口总值的23.3%。
初级产品进口持续增长有喜有忧
此前公布的重要经济先行数据1月份官方PMI和非制造业PMI数据在剔除了春节因素外,继续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国内经济的继续企稳,内需的缓慢回升,是我国进口持续向好的重要因素。
从进口产品的结构来看,梅新育分析指出,机电产品进口额减少,1月份机电产品进口4130.1亿元,下降3.2%;初级产品进口则持续显著增长,进而带动整个进口增长。
梅新育指出,初级产品进口之所以持续增长,是因为我国国内资源禀赋较差,从农、牧、林、渔业资源到矿产资源,我国许多资源的本土供需缺口无法弥补且日益拉大,更有许多初级产品资源数量虽不少,但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或是远离消费市场,运输成本太高。因此,在全球化初级产品市场上,只有在初级产品牛市期间,国内这些产业才具备商业开采价值而生产较多;一旦初级产品步入熊市,国内生产就会大量被廉价低成本进口资源替代,以至于在我国投资降温、经济减速之际,这类初级产品进口仍然持续快速增长。
“从总体上看,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是好事,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梅新育告诉记者:“最大副作用就是对我国国内同类产业的‘价格破坏’压力,国内矿产资源产地如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经济会受到较大冲击,同时我国对初级产品生产大国的出口也会蒙受一定损失。”
开局虽好外贸波动压力不能低估
梅新育认为,1月份贸易数据虽然好,但1月份的走势不能代表全年,预计今年、明年外贸还是波动较大,压力较大,而且压力与波动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新兴市场占我国外贸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接近一半,这种风险压力不可低估。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来看,欧美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但是仍存在一些隐患,包括美国逐渐退出QE将带来不确定性因素。整体来讲,外需的复苏带动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有望加快,但是大幅攀升并不现实。
此轮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增多,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国。今年伊始,全球针对中国发起的贸易“双反”调查和贸易争端接二连三,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新兴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呈现增长趋势。随着全球贸易的好转,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并未减少,将继续对我国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国内外贸企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资源和环境约束力的上升等都是长期的趋势。我国的产业和外贸订单对外转移步伐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一汇率因素不利于外贸企业的利润增长,导致外贸企业不敢接长单。这些都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受到明显抑制。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